疝气是什么病

疝气是什么病

1、疝气是什么

疝气又称为小肠串气,是一种病症,即身体的某个脏器通过周围组织较薄弱的地方而凸起。在临床上,疝有很多种,如脐疝、腹壁疝、切口疝等。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2、 疝气有什么症状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

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除了可以看到或触到肿块之外,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有些则可能表现易哭、不安等。

3、疝气是什么原因

3.1、先天性因素

小儿疝气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的发病率要高很多,主要是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如果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会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疝气。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所以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

小儿疝气也会由于先天发育不足发生,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儿童的腹壁膜发育不完善、过薄,造成器官容易冲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气。

3.2、后天性因素

小儿疝气形成的后天性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咳嗽、便秘、哭闹等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造成腹腔压力升高导致腹壁膜破损器官外突从而形成了疝气。

小儿疝气危害不容小觑,久拖不治将造成嵌顿、绞窄等不良的后果,导致疝内肠段缺血性坏死甚至肠穿孔等情况的发生,小儿疝气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睾丸萎缩坏死,导致终生不孕不育等不可挽回的后果。还有不少小儿疝气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危及了生命。

疝气有什么危害

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

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小孩则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而中青年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

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以及肠梗阻、肠坏死、腹部剧痛等危险情况。

有些疝气患者自我感觉没有太大的不适,对疝气置之不理。这样疝气经常上下来回往复,使疝囊颈反复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这样极易导致疝囊发生粘连,形成嵌顿疝,甚至发展为绞窄疝。

同时疝一旦转化嵌顿疝,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病情逐渐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 绞窄疝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坏死的肠管等疝容物可以继发感染,出现腹膜炎和脓毒败血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怎样防治疝气

1、要有信心

耐心、精心、细心。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这对疝气的护养大有裨益。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这对疝气的护养大有裨益

2、疝气初发应引起足够重视

需加以妥善有效的维护。随着日常行走、活动形成习惯性下坠。一旦卡在环口处,能复位会造成肠坏死。要防微杜渐。

3、坚持适宜、适量、适时的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切莫做蹦、跳、抻、拉、持重等剧烈活动。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4、注意饮食调理

宜食温、熟、软。忌食生、冷、硬食物。采取少吃多餐,防止过饱。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减少肠胃负担。亦是对疝体减轻压力。

5、防止便秘

保持大便畅是防疝,护疝的关键。老年腹壁薄弱,由于便秘。排便用力,加大腹压促使疝体下行。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难以把握的。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