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偏低是什么原因
体温偏低是什么原因
1、寒冷的环境引起体温偏低
低体温被定义为低于35摄氏度。体温低会降低包括大脑和心脏在内的主要身体器官功能。由寒冷环境造成的低体温者可能会因为脑功能下降引起的昏昏沉沉而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庇护所。其它体温低于正常水平的症状还包括颤抖,说话速度减缓或含糊不清,协调性降低,动作缓慢,血压低和脉搏弱等。老年人更容易受体温低的影响,在15度室内温度下就有可能死亡。此外,健康机构还指出,使用酒精和其它致醉物质会增加低体温风险。
2、疾病会引起体温偏低
脓毒疾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身体对血液感染的炎症反应。抵御感染的细胞因子会诱发大量炎症。这就会扩张全身血管并在器官内的小血管形成血栓,导致血压降低和器官受损。脓毒疾患者的体温可以过低或过高。其它症状还包括白血细胞数量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降低和血液出现细菌等。与脓毒疾有关的低体温是一个不良结果。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死于脓毒疾。这种疾病经常由住院感染引起,早期诊断和治疗很重要。
3、中医阐述体温偏低原因
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阳气足则人体各项功能状态饱满,阳气虚则功能状态低下。阳气不足的人体温会偏低一点,一般在35.5~36℃之间。阳气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也就是常说的天人相应,比如冬天就要讲究潜藏阳气,否则来年容易生病。
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走路困难,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最易出现,秋冬季发生低体温的老人约占10%。当老年人的体温低于35℃超过24小时,容易出现心跳骤停。体温降低至32℃时,寒战消失并出现昏睡;降至28℃时会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降至25℃时,患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降至20℃时,心脏将停止跳动。
体温偏低的预防保健
1、注意着装保暖穿防寒服防寒服隔热值高、携带方便,既能防风,又能防水,是一种理想的防寒用具。
2、寒从脚下起鞋的材料要选通气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胶与塑料鞋,脚在出汗以后,易发生冻伤。硬而紧的鞋子妨碍脚部的血液循环,也易发生冻伤。当脚趾有麻木感时(冻伤预兆),可作踏步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3、经常活动按摩要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部位,对易于发生冻疮的部位,有必要经常活动或按摩。避免接触导热快的物品。如金属与赤手或雪与臀部的接触,可使热量加速丧失,引起局部冻伤。
体温过低加重时,身体就难以再次自我加热,因此须从体外加热。如进行体外快速加热会促使冰冷的血液流人体内,进一步加重病情。可将热体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部,腋窝,后颈,腕部,裆部,这些部位血流接近体表,可以携带热量进人体内。
4、及时补充能量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就必然代谢增加,体力消耗增多,只有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
身体的正常体温
每日早晚、人体各个部位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0.5℃,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0.6℃。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0.8℃。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5℃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