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临床意义

单纯疱疹病毒(HSV)的临床意义

1、临床意义

HSV主要引起疱疹性口腔炎、湿疹性疱疹、疱疹性角膜结膜炎、疱疹性脑膜炎、新生儿疱疹、疱疹性外阴阴道炎等。生殖器官以外部位的感染多由HSV-Ⅰ引起(占95%),而生殖器官的HSV感染主要由HSV-Ⅱ型引起(占78%)。本试验不能区分HSV-Ⅰ型与Ⅱ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特异性IgG抗体效价上升4倍,提示HSV近期感染。

2、注意事项

国内有用相同的抗原片,以酶标记抗人IgM抗体替代荧光抗体,进行酶免疫定位测定也获得同样效果。 现用ELISA有两种方法: (1)、以抗EHF病毒单克隆抗体与载体结合成固相化,用以捕获特异性抗原,加待测血清反应后,继加酶标记抗人μ链识别,并使底物显色。 (2)、以抗人μ链包板,捕获待测血清中IgM,再加EHF病毒抗原,最后用酶标记抗EHF病毒单克隆抗体结合物,识别,并使底物显色。 ELISA所用抗原由EHF病毒感染的乳鼠脑组织悬液制取,其余试剂、操作步骤同一般ELISA。

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正常人感染

HSV后能迅速产生免疫力,病变只局限于皮肤粘膜表面,而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新生儿及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如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治疗的病人)发生HSV感染时,病变常扩散至全身,如脑、肝、肺、眼、肾上腺和皮肤粘膜等部位,病情重,病死率高。在皮肤有广泛性损伤如湿疹、烧伤时,HSV感染常表现为皮肤粘膜的泛发性疱疹,并能引起全身性播散病变,病情严重。患生殖器疱疹的孕妇,HSV通过子宫颈上行感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感染,引起死胎、流产、早产和先天性畸形,在分娩时病毒亦可通过产道造成新生儿感染。HSV感染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不同的临床类型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感染

多见于1~4岁儿童,多数感染后不出现症状而呈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症状。HSV-1感染多发生在口腔、唇、眼、脑和腰部以上皮肤等部位。HSV-2感染多见于子宫颈、外生殖器和腰部以下皮肤等部位。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急性疱疹性口龈炎。为最常见的原发性感染。起病急,有发热,口腔和舌的粘膜及牙龈发红、充血,并出现成群的疱疹,破裂后形成小溃疡,溃疡可延及咽喉、腭等处,偶可波及食道和气管,病人有口舌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一般1~2周后自愈。

皮肤疱疹。疱疹多发生在局部皮肤,疱疹周围皮肤充血,疱疹干燥后结痂而痊愈。发生在皮肤湿疹基础上的称为疱疹性湿疹。疱疹性湿疹以及皮肤烧伤病人发生的HSV感染,均可引起全身性感染,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急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在球结膜局部可见疱疹,分泌物少。病变在角膜时,可见角膜表面有树枝状溃疡,较深的溃疡愈合后可引起角膜白斑,常影响视力,也可引起前房积脓、虹膜睫状体炎及眼葡萄膜炎等,可以致盲。

生殖器疱疹。多由HSV-2引起,是一种性病,发生在妇女的子宫颈、阴道或外阴部,男子的阴茎头、包皮、冠状沟及其周围的皮肤。先发生疱疹,破溃后成为浅表溃疡,局部疼痛,可同时有发热、排尿困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急性疱疹性神经系统感染。较少见,可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神经根炎等。疱疹性脑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0%左右,幸存者多留有永久性的后遗症。

全身性播散性感染。表现为脑、肝、肺、眼、肾上腺及全身皮肤粘膜等疱疹性病变,病人有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紫绀、黄疸、抽搐、昏迷和全身皮肤粘膜疱疹等,病死率极高,可达60~70%。

先天性感染。患生殖器疱疹的妇女,其胎儿可先天性感染HSV,结果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及先天性畸形如小头、小眼、脉络膜视网膜炎、发育迟缓和智力低下等。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