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肩痛

頸肩痛的概述

1、定義

頸肩痛主要痛點在肩關節周圍,故稱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俗稱凝肩、漏肩風或凍結肩。起病多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凍、外傷、感染所致。不少患者是由風濕病引起的。其主要症狀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后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有沉重隱痛。如不及時治療,拖延日久可使關節粘連,患側上肢變細,無力甚至形成廢用性萎縮。該病多見于50 歲左右的中年人,青年與老年人也有發生。疼痛特點是胳膊一動就痛,不動不痛或稍痛,梳頭、穿衣、提物、舉高都有困難。發作嚴重時可疼痛難忍,徹夜不眠。

2、症狀部位

頸部

3、症狀科室

骨科

4、常見病因

因肩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凍、外傷、感染所致

頸肩痛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頸椎為整個脊柱中椎骨體積最小,但其活動度最大、活動頻率最多,因而也最易引起勞損、退變及外傷。椎動脈在頸。至頸;橫突孔段其內側是易發生退變的鉤椎關節,以致對椎動脈產生壓迫性刺激,又由于該段椎動脈壁有豐富的交感神經節后纖維網,所以在椎動脈受壓迫刺激的同時也刺激了頸交感神經而出現胃腸、心血管症狀甚至少數可出現Homer綜合征等交感神經症狀。

根據頸椎的生物力學特點,在頸椎由半屈一中立一半伸這一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范圍內,頸5、6和頸6、7的活動范圍最大,也就較其他部位最易發生退變。頸椎間盤首先發生退變,髓核自薄弱部位突出。產生壓迫症狀。在后縱韌帶薄弱的情況下易向后突出,脊髓是否受壓還取決于椎管的狀態即有無椎管狹窄,椎間盤向后突出壓迫刺激竇椎神經而出現頸部疼痛,脊髓的血管首先受壓,前中央動脈或溝動脈的受壓引起運動障礙,脊髓后動脈受壓則引起感覺障礙。若主要是脊髓的前角或前索受壓則出現一側或兩側的椎體束症狀,以運動障礙為主。脊髓的病理變化程度取決于受壓的強度和時間的長短。一旦脊髓變性則很難恢復,因此應早日治療。髓核向側后突出或鉤椎關節,小關節突關節的增生均可對脊神經根產生壓迫刺激而引起神經根充血水腫以及無菌性炎症,產生與脊神經根分布相一致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由前述的椎動脈解剖特點,鉤椎關節的增生退變或其關節囊滑膜的充血,腫脹及滲出,髓核的脫出,頸椎不穩以及椎動脈硬化均可使椎動脈受壓或刺激椎動脈壁上的交感神經而使椎動脈痙攣、狹窄,從而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

頸肩痛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頸肩痛的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只在必要時才做,如懷疑風濕熱應做紅細胞沉降率(血沉)。前已述及,x線檢查通常已作為必要的檢查手段,而且及早拍片更有助于診斷。

頸椎x線片與胸腰椎的相比更為清晰,可以發現80%以上的頸椎病變。這個程序的特點是先有X線片(或其他影像學檢查)陽性發現。然后用這個陽性發現對照應有的或特征性的症狀和體征,如果相符合當即可做出診斷,如果不符合則需擴大思維范圍、補充其他檢查,如CT或MRI。有些X線片表現明顯者,甚至問診后,不進行體檢也可做出診斷(如頸椎退行變化、畸形等)。

2、頸肩痛的診斷鑒別方法

軟組織病損引發的頸肩痛。如果影像學檢查已排除頸椎病變,只要軟組織痛點明確,即可診斷軟組織“勞損”或捩傷。兩者雖不屬于病因診斷,但治療方法基本相同,一般無須進一步明確病因。不過如能了解慢性頸肩痛的病因,進而去除病因,則可以避免以后疼痛復發,所以仍需對病因予以考慮。

頸肩痛的危害

肩關節容易并發廣泛的無菌性炎症,如骨關節炎。

頸肩痛的防治方法

1、頸肩痛的預防方法

由于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寒冷濕氣不斷侵襲機體,可使肌肉組織和小血管收縮,肌肉較長時間的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質聚集,使肌肉組織受刺激而發生痙攣,久則引起肌細胞的纖維樣變性,肌肉收縮功能障礙而引發各種症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避免肩部受涼,對于預防肩周炎十分重要。

2、頸肩痛的治療方法

有條件時可服水楊酸鈉0.6~l 克,每日3 次飯后服,治風濕性肩關節痛;阿斯匹林0.5~1 克,每日3 次飯后服,對風濕性頸肩關節痛有去風濕止痛消炎效果;抗炎松片25 毫克1 次,1 日3~4 次口服;保泰松(布他酮)每片0.1 克,每次口服0.1~0.2 克,日服3 次,1 日不得超過0.8 克,1 周后減量1/3,1 月后減半。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