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的概述
1、定義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仍然是全世界發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之一。不同國家和區域的流行病學情況不盡相同。美國的發病率為3/(10萬*年)。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更高,可能與缺乏疫苗接種有關。是由化膿性細菌感染所致的腦脊膜炎症,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化膿性感染。通常急性起病,好發于嬰幼兒和兒童和60歲以上老年人。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大腦
4、傳染性
有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嬰幼兒和兒童和60歲以上老年人
6、科室
內科 - 神經內科
化膿性腦膜炎的典型症狀
1、化膿性腦膜炎的典型症狀
化膿性腦膜炎通常為爆發性或急性起病,少數為隱襲性發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狀,如畏冷、發熱、全身不適等,并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狀。頭痛比較突出,伴嘔吐、頸項強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狀也較常見,常表現為煩躁不安、譫妄、意識蒙眬、昏睡甚至昏迷。有時可出現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兒童尤為常見。檢查均可發現明顯的腦膜刺激症,包括頸項強直、克尼征及布魯津斯基陽性。視盤可正常或充血、水腫。由于腦實質受累的部位與程度不同,可出現失語、偏癱、單癱,及一側或雙側病理征陽性等神經系統的局灶性體征。由于腦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腦神經,故可引起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視、復視、周圍性面癱、耳聾及吞咽困難等。顱內壓增高也較常見,有時可致腦疝形成。
2、化膿性腦膜炎的分類
普通型
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咽痛、流涕,進入敗血期后出現高熱、畏寒、寒戰。70%的病例皮膚粘膜出現暗或紫紅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勻的瘀點、瘀斑。1~2日后進入腦膜炎期,出現顱內高壓,表現為頭痛加劇,嘔吐頻繁(呈噴射狀)及腦膜刺激征(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克、布氏征陽性),血壓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煩躁不安和表情呆滯等毒血症表現,嚴重者出現瞻望、昏迷。嬰幼兒(2歲以下)因顱骨縫及囟門未閉,腦膜炎症狀常不典型,表現為高熱、嘔吐、拒食、哭鬧不安,甚至驚厥,雖無腦膜刺激征,但前囟門飽滿有助診斷。
暴發型
此型多見于兒童,病情兇猛,如不及時搶救可于24小時內死亡。常高熱,頭痛,嘔吐,嚴重精神萎靡,意識障礙,時有驚厥,少尿或無尿,患腦實質損害患者迅速進入昏迷,驚厥頻繁,肢體偏癱,血壓高,一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為暴發休克型和暴發腦炎型。休克型除普通型症狀外,其突出表現為全身中毒症狀,精神極度萎摩,有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皮膚出現花紋,尿量減少,血壓下降,腦脊液多澄清,細胞數略增加或正常。血培養及淤點涂片為陽性。暴發腦炎型,其突出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不安,頻繁嘔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終發生腦疝,呼吸衰竭。同時具有休克型和腦炎型症狀者為混合型,病死率極高。
輕型
僅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點,涂片染色可發現病原菌,此型多見于兒童。
化膿性腦膜炎的病因病機
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的致病菌為肺炎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及流感嗜血桿菌B型,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厭氧桿菌、沙門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
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也可經皮膚、黏膜或新生兒臍部侵入。少數可由鄰近組織器官感染如副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眼眶蜂窩組織炎等直接擴散波及腦膜。顱骨外傷、骨折等可使細菌直接進入腦膜。但由于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80%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故發病多為兒童。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呈散發性,有時也可小流行。自從疫苗接種后,周期性流行已少見。
化膿性腦膜炎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根據急性起病的發熱、頭痛、嘔吐,查體有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升高、白細胞明顯升高,即應考慮本病。確診須有病原學證據,包括腦脊液細菌涂片檢出病原菌、血細菌培養陽性等。
化膿性腦膜炎的并發症
化膿性腦膜炎的常見并發症包括硬腦膜下積液、積膿、腦膿腫、腦梗死、靜脈竇血栓形成等顱內化膿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細菌性心內膜炎、肺炎、化膿性關節炎、腎炎、眼睫狀體炎甚至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顱外病變。后遺症包括癲癇、腦積水、失語、肢體癱瘓以及腦神經麻痹。
化膿性腦膜炎的防治方案
1、化膿性腦膜炎的預防方法
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治療。做好衛宣教,搞好環境和個人衛生。密切接觸者服用磺胺藥物,每次1g次/天,連服3天。預防注射可用A群多糖菌苗。
2、化膿性腦膜炎的治療方法
化膿性腦膜炎是嚴重感染,基層醫療機構在有限條件下積極搶救,并及時轉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治療。抽搐者可選用地西泮肌內注射,靜脈快速輸注20%甘露醇(每次1~2g/kg)降低顱內壓力。化膿性腦膜炎的診斷一經確定,即應立即采用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