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基本信息

1、定義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是一種能夠引發甲型肝炎病毒抗體產生的物質,檢測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可證實甲型肝炎病毒在體內的存在。

甲型肝炎抗原是一總能誘發體內產生甲肝抗體的物質。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為一直徑為27~32nm的二十面體立體對稱圓球形顆粒,無包膜,核心為單鏈正股RNA。HAV屬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屬(hepatovirus)或嗜肝RNA病毒屬(heparnavirus)。HAV主要通過手-口途徑傳播,潛伏期15~50天,平均28天。病毒常在患者血清ALT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糞便中。發病2~3周后,隨血清中特異抗體的產生,血清和糞便的傳染性就逐漸消失。HAV的實驗室診斷可進行抗原檢測。

2、專科分類

傳染病檢查

3、檢查分類

肝功能檢查

4、適用性別

男女均適用

5、是否空腹

空腹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

1、正常值

陰性。

2、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本檢查主要用于甲型肝炎的輔助診斷。 陽性:見于甲型肝炎潛伏期和發病后幾天之內。此時,血及糞便均有傳染性。糞便為主要傳染源,其甲型肝炎病毒的檢出可始于發病前1-2周,發病時達高峰,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達高峰前排毒中止。一般50%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住院后1周可于糞便中檢出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學調查意義大于臨床。特別在幼托機構發現甲型肝炎后,收集同一人群糞便送檢能及早發現潛伏期及亞臨床感染的個體從而盡早隔離,切斷傳染源,對控制甲型肝炎流行有重要意義。甲型肝炎病毒及其RNA檢測可用于食品檢疫、追蹤傳染源,如對流行區河海口水源及貝殼類食品檢疫可及早確定傳染源。

需要檢測的人群: 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和發熱者,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異常者。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

1、檢查過程

甲型肝炎患者一般不進行病原學分離檢查,微生物學檢查以測定病毒抗原或抗體為主。

2、注意事項

檢查前:不隨便亂吃東西,特別是含又酒精和油膩的東西。

檢查時:放松身心。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相關疾病和症狀

1、相關疾病

甲型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老年人病毒性肝炎,內傷發熱,經行發熱,惡寒發熱,惡心和嘔吐

2、相關症狀

術后發熱,產后發熱,燒傷后惡心與嘔吐,妊娠嘔吐,逐漸加重的右側腹痛,伴厭食惡心,腹痛伴惡心、嘔吐,發熱伴關節腫痛,發熱伴淋巴結腫大、并伴觸痛,發熱伴出血,發熱伴咳嗽、咯痰、胸痛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的不適宜人群和不良反應

1、不適宜人群

無檢查適應症者不宜做此項檢查。

2、不良反應

皮下出血:由于按壓時間不足5分鐘或是抽血技術不過關等原因可導致皮下出血。

感染的風險:如果使用了不潔針頭穿刺就有可能有感染的風險。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