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血管瘤

毛細血管瘤的概述

1、定義

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間成血管細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見于皮膚和軟組織內的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多見于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殘余的胚胎成血管細胞,活躍的內皮樣胚芽向鄰近組織侵入,形成內皮樣條索,經管化后與遺留下的血管相連而形成血管瘤,瘤內血管自成系統,不與周圍血管相連。血管瘤可發生于全身各處,發生于口腔頜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軀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數發生于顏面皮膚、皮下組織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組織,少數發生于頜骨內或深部組織。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3~1∶4。

2、別稱

血管瘤

3、發病部位

頭頸部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嬰幼兒

6、科室

腫瘤科

毛細血管瘤的典型症狀

1、毛細血管瘤的典型症狀

表現為鮮紅或紫紅色斑塊。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隆起,邊界清楚,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以手指壓迫腫瘤時,顏色退去;壓力解除后,顏色恢復。

2、毛細血管瘤的分類

新生兒斑痣

新生兒斑痣是毛細血管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又稱橙色斑,常見于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橙紅或淡紅色,不突出皮面,輕壓即可退色,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但顏色并不加深,大多數在數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療。

葡萄酒色斑

多見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軀干或四肢,呈淡紅至暗紅色,或呈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變范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不會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發全身性異常如青光眼等。

蜘蛛形痣

細小如針眼,多見于面、臂、手、軀干部。

草莓狀毛細血管瘤

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塊,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擴大并互相融合成塊,常高出皮膚3-4毫米,鮮紅色,表面呈許多顆料狀,類似草莓而得名。能自行消退,常在1-4歲間消退。

家庭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病變

多見于鼻腔粘膜,其次為面、舌、唇、手指等,擴張的毛細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僅有一層內皮與表皮相鄰,病灶直徑一般為1—3mm,不規則,平坦或隆起,紅色或紫紅色,加壓時顏色變白。本症有顯著的出血傾向,隨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現相應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肉芽性血管瘤

位丁皮膚的肉芽狀血管瘤,中央為毛細血管,周圍為炎性肉芽腫,因此又名化膿性肉芽腫。多見于手指,可能由于刺傷或毛細血管瘤繼發感染所致。

毛細血管瘤的病因病機

該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妊娠期應用黃體酮或接受絨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壓病及嬰兒出生時低體重可能與血管瘤的形成有關。有認為血管瘤是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在早期血管性組織分化階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現小范圍錯構,而導致其特定部位組織分化異常,并發展成血管瘤。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組織遭受機械性損傷,局部組織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細胞分布到其他胚胎性細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為血管樣組織,并最終形成血管瘤。

毛細血管瘤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一般實驗室檢查結果無特異發現。對于較表淺,腫瘤較局限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對于較深部位發病或腫瘤巨大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B”和“A”。頸部X線攝片對于了解深層瘤體大小、范圍或瘤體是否侵襲頸椎或喉部軟骨有一定價值。如果術前做血管造影,可了解血管瘤的營養支,則在血管瘤兩端結扎供應血管,可減少術中出血,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可進一步行超聲波、磁共振檢查或細針穿刺以明確診斷。

毛細血管瘤的并發症

血管瘤的并發症有潰瘍、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損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損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如血管瘤侵及頸椎,可發生神經根壓迫症狀,如疼痛、上肢感覺及運動障礙等。

毛細血管瘤的防治方案

1、毛細血管瘤的預防方法

孕婦要注意避免可能的環境或是藥物刺激。

2、毛細血管瘤的治療方法

目前,對血管瘤治療常用方法有藥物治療、激光治療及手術治療,還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所有類型的血管瘤。應根據腫瘤的類型、部位、深淺及病員的年齡等因素而定。常用的方法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冷凍外科、硬化劑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