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症

妄想症的概述

1、定義

妄想症又稱妄想性障礙,是一種精神病學診斷,指“抱有一個或多個非怪誕性的妄想,同時不存在任何其他精神病症狀”。妄想症患者沒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也沒有明顯的幻視產生。但視具體種類的不同,可能出現觸覺性和嗅覺性幻覺。盡管有這些幻覺,妄想性失調者通常官能健全,且不會由此引發奇異怪誕的行為。

2、別稱

妄想性障礙

3、發病部位

全身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所有人

6、科室

精神科

妄想症的典型症狀

1、妄想症的典型症狀

1.1、主要障礙為缺乏對人之基本信賴,其特點乃在于使用“否定作用”、“外射作用”來處理其心理困難,而導致系統化之妄想構造。

1.2、敏感且較自私自利以自我享樂為目的富于猜忌、斗氣。

1.3、通常毛病是無法看清自我界限,分不清自己與他人之看法。

1.4、有不少妄想的病人內心確實有一些他個人認為不可告人之秘密,內疚非常,很怕人知道。

1.5、缺乏認識自己動機與態度之能力。

1.6、缺乏對他人信賴,總報以“別人總是兇惡的敵人”之觀念,而且自我內心攻擊的沖動,故與他人關系不善。

1.7、有些病人發病乃因處于特殊環境如處身異地等。

1.8、妄想內容除受個人因素影響,還受到社會文化諸因素影響。

2、妄想症的分類

2.1、情愛妄想型

病人會以為自己正和某人戀愛,或另一個人深愛著自己。這類型在女性中較為常見,但是在法院案件中則是男性較常見。

2.2、自大妄想型

妄想自己具有至高無上的才能、洞察力、價值、勢力、知識、身份等等。在這種念頭的驅使下,病人會刻意改變生活方式來迎合妄想,變得奢侈、傲慢、狂熱起來。自大妄想可能有宗教內容,例如相信自己有來自神明的特殊訊息。

2.3、嫉妒妄想型

又稱奧賽羅症候群是一種病態型思想,認為自己的配偶或愛人不忠。

2.4、被迫害妄想型

堅信自己受到迫害、欺騙、跟蹤、下毒、誹謗或陰謀對待等,病人往往會變得極度謹慎和處處防備,小小的輕侮可能就被病人放大,變成妄想的核心,時常將相關的人納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2.5、身體妄想型

病人堅持自己患病,因而經常四處求醫,雖然治療無效,但仍頑強不息。

2.6、混合型

沒有任一種類型的妄想主題比較突出,或混合了幾種妄想類型的特點,適用此分類。

妄想症的病因病機

到目前為止,醫學界仍未掌握有關妄想症的足夠資料,本病的病因其實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常見的生理因素如遺傳因素、器質性病變等、心理因素等等,所以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最好是能夠多向其疾病的主治醫師進行一些詳細的了解比較好。

生理因素

遺傳:同一家族的人出現多疑、隱秘或嫉妒等性格特點的機會較高。

器質性病變:頭部受傷、酗酒甚至愛滋病都與妄想症的起病有關。有人猜測是顳葉或邊緣區受損,或多巴胺能神經過份活躍之過。

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Freud)強調欲力的過程,認為妄想是從同性戀期退化并固定在原始自戀期的結果。對同性的愛遭到禁止,繼而投射成多疑及反叛。其他精神分析學者也強調同性戀、自戀及投射之說。

Sullivan認為妄想可克服自卑和軟弱,較受折磨的清醒令人舒服得多。

1、原發性妄想:是指突然發生的妄想性體驗或確信。原發性妄想多見于精神分裂症,而且對精神分裂症有診斷意義,因而備受重視。

2、繼發性妄想:是指在已有的心理障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妄想。

妄想症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本病的檢查主要針對發病原因進行,由于本病屬于精神性疾病,故臨床檢查主要進行頭顱CT以及MRI的檢查,明確是否有顱內占位性疾病,造成的妄想發作。其次還需進行心理學咨詢,以明確患者目前所處的心理狀態,同時進行心理疏導,以減輕患者妄想的始動因素。

妄想症的并發症

1、妄想往往有自殺企圖,如不早診斷早治療易釀成大禍。發生妄想症的人,往往有著特殊的性格缺陷,如主觀、敏感、多疑、自尊心強、自我中心、好幻想等。

2、妄想患者本人不愿承認自己有病,輕則沉悶于心偏離了正常生活軌道,重則危及社會治安,造成嚴重的社會事件。

3、妄想是指病人整天多疑多慮,胡亂推理和判斷,思維發生障礙,是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症狀。患者可伴有幻覺,但無其他明顯的精神症狀。

妄想症的防治方案

1、妄想症的預防方法

想要預防妄想症的出現,就要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因為長期出現精神緊張、焦慮、悲觀等情緒,會讓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興奮過程的平衡出現紊亂,所以要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生活要合理的安排,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是對預防妄想症有很大的幫助。做到飲食有規律,日常起居有常、不過度的勞累、保持心境開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妄想症的治療方法

2.1、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沖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2、行為治療

在對于強迫症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症的人是借助于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稱為驅力降低模型。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于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行為與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后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范學習。

2.3、家庭人際關系治療

此種方法強調人際關系的因素,避免單純研究孤立的個人行為。這種思想注重研究行為問題的整體意義,它強調在治療患者的同時,為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咨詢。

2.4、藥物治療

主要采用下列藥物:氯丙咪嗪、氟西丁、氟伏草胺、MAOIS苯乙肼。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