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的概述
1、定義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好發于圍絕經期和絕經后女性。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并是導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僅次于卵巢癌和宮頸癌)。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子宮。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圍絕經期、絕經后女性。
6、科室
婦產科、腫瘤科。
子宮內膜癌的典型症狀
1、子宮內膜癌的典型症狀
1.1、出血
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在年輕女性或圍絕經期婦女常誤認為是月經不調而被忽視。在絕經后女性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有些患者僅表現為絕經后少量陰道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在出血中可能混有爛肉樣組織。
1.2、陰道排液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在早期可表現為稀薄的白色分泌物或少量血性白帶,如果合并感染或癌灶壞死,可有膿性分泌物伴有異味。有時陰道排液中可伴有組織樣物。
1.3、疼痛
癌灶和其引發的出血或感染可刺激子宮收縮,引起陣發性下腹痛。絕經后女性由于宮頸管狹窄導致宮腔分泌物引流不暢,繼發感染導致宮腔積膿,患者可出現嚴重下腹痛伴發熱。腫瘤晚期時癌組織浸潤穿透子宮全層,或侵犯子宮旁結締組織、宮頸旁韌帶、膀胱、腸管或浸潤壓迫盆壁組織或神經時可引起持續性,逐漸加重的疼痛,可同時伴腰骶痛或向同側下肢放射。
1.4、腹部包塊
早期內膜癌一般不能觸及腹部包塊。如內膜癌合并較大子宮肌瘤,或晚期發生宮腔積膿、轉移到盆腹腔形成巨大包塊(如卵巢轉移時)時可能在腹部觸及包塊,一般為實性,活動度欠佳,有時有觸痛。
1.5、其他
腫瘤晚期病灶浸潤壓迫髂血管可引起同側下肢水腫疼痛;病灶浸潤壓迫輸尿管引起同側腎盂、輸尿管積水,甚至導致腎萎縮;持續出血可導致繼發貧血;長期腫瘤消耗可導致消瘦、發熱、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2、子宮內膜癌的分類
2.1、按病情分類:
高度分化癌:常局限于子宮內膜,偶見單層或復層乳頭狀上皮,排列不整齊,間質少。
中度分化癌:分化稍差,腺體輪廓欠清晰,部分為實性癌塊,細胞失去極性,常見核分裂相。
低度分化或未分化癌:分化極差,腺體結構消失,實性癌塊為主。
2.2、子宮內膜癌種類:
彌漫型:病變可累及全部或大部內膜。其早期與增生的子宮內膜不易區別。然而仔細檢查癌腫部位,仍有一些特征,與正常的子宮內膜之間有界限可辨認,即癌腫的粘膜增厚、粗糙并有大小不規則的息肉樣突起,而良性的子宮內膜增生則較軟,表面光滑。
局限型:較少見。癌腫的范圍局限,僅累及一部分子宮內膜,外觀則與彌漫型相同。表面的癌變范圍不大,而往深部侵犯肌層,致使子宮體增大或壞死感染形成宮壁潰瘍,甚至穿通。晚期同樣有周圍侵蝕或轉移。
息肉型:子宮內膜癌好發于子宮角,且常見于絕經后。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病機
子宮內膜癌的原因迄今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子宮內膜癌根據發病機制和生物學行為特點可分為雌激素依賴型(I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II型)。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絕大部分為子宮內膜樣癌,少部分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賴型子宮內膜癌包括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
子宮內膜癌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檢查方法
1.1、婦科檢查:重點檢查宮頸的大小、外形、質地、宮頸管粗細,是否有接觸性出血,其次檢查外陰、陰道、子宮及宮旁組織的情況(卵巢、輸卵管、盆腔淋巴結等)。子宮內膜癌術后復發轉移怎么治療。
1.2、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婦科常規檢查,簡便易行,經濟有效,是最重要的輔助檢查及防癌普查首選的初篩方法。
1.3、碘試驗和肉眼觀察:方法十分簡單、廉價,至少可檢出2/3的病變。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在發展中國家采用肉眼觀察。作為宮頸癌初篩方法即用3%-5%醋酸溶液涂抹宮頸后。觀察宮頸上皮對醋酸的反應,再在白色病變區取活檢。
1.4、陰道鏡檢查:能迅速發現肉眼看不見的病變,在陰道鏡檢查中取可疑部位活檢,能顯著提高活檢的準確率。
1.5、宮頸活體組織的病理檢查:是確診宮頸癌的依據。目前,醫學專家研究表明患宮頸癌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婦女感染了人乳頭瘤病毒。
2、診斷鑒別
2.1、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圍絕經期功血以經期延長、經量增多或陰道不規則出血為特點,與子宮內膜癌症狀相同,因此對于此類患者,即使婦科檢查無陽性發現,亦應行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排除內膜癌變方可對症治療。對于存在陰道不規則出血的年輕女性,特別是合并不孕、月經稀發或多囊卵巢綜合症的患者亦應謹慎,如B超子宮內膜增厚或回聲不均,亦應行分段診刮排除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
2.2、老年性陰道炎
常見于絕經后女性,表現為血性白帶。查體陰道黏膜萎縮變薄,充血,有出血點,伴炎性分泌物,對症治療后可好轉。對此類患者,需先行B超排除內膜病變、宮頸細胞學檢查排除宮頸病變后方可按老年性陰道炎處理。
2.3、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合并宮腔積膿
常表現為陰道排出膿液、血性或膿血性排液,患者可有發熱,子宮多增大變軟,有壓痛。擴張宮口后有膿液流出,分段診刮僅見炎性浸潤組織。對于老年女性,宮腔積膿常與子宮頸管癌或子宮內膜癌并存,鑒別時必須注意。
2.4、子宮內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宮肌瘤
表現為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或出血同時伴有陰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臨床表現與內膜癌十分相似。可行B超,宮腔鏡檢查及息肉或肌瘤切除以及分段診刮確診并治療。
2.5、宮頸管癌、子宮肉瘤及輸卵管癌
與內膜癌一樣,同樣表現不規則陰道流血及排液。宮頸管腺癌可有宮頸管增粗、變硬呈桶狀,可通過分段診刮、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確診。子宮肉瘤有子宮短期內增大,變軟,查體觸及子宮包塊,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有助診斷。輸卵管癌以陣發性陰道排液、陰道出血、腹痛為主要症狀,查體可觸及附件區包塊,B超或腹腔鏡檢查有助確診。
子宮內膜癌的并發症
1、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癌的常見并發症及體征表現,絕經期前后的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症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不僅較年輕或近絕經期患者易誤認為月經不調,不及時就診,即使醫生亦往往疏忽。個別也有月經周期延遲者,但表現不規律。在絕經后患者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子宮內膜癌患者一般無接觸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雜有爛肉樣組織。
2、疼痛:子宮內膜癌的常見并發症,由于癌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約占10~46%。這種症狀多半發生在晚期。如癌組織穿透漿膜或侵蝕宮旁結締組織、膀胱、直或壓迫其他組織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頑固性和進行性加重;且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3、陰道排液:因腺癌生長于宮腔內,感染機會較宮頸癌少,故在初期可能僅有少量血性白帶,但后斯發生感染、壞死,則有大量惡臭的膿血樣液體排出。有時排液可夾雜癌組織的小碎片。倘若宮頸腔積膿,引起發燒、腹痛、白細胞增多。一般情況也迅速惡化。
4、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或/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子宮內膜癌的常見并發症及體征表現,子宮內膜癌發生年齡較晚,合并妊娠似不可能。
子宮內膜癌的防治方案
1、子宮內膜癌的預防方法
1.1、開展防癌宣傳普查,加強衛生醫學知識,教育有更年期異常出血,陰道排液,合并肥胖,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婦女,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早期診斷。
1.2、治療癌前病史,對子宮內膜有增長生過長,特別是有不典型增生患者,應積極給予治療,嚴密隨診,療效不好者及時手術切除子宮,若患者已有子女,或無生育希望或年齡較大者,可不必保守治療,直接切除子宮。
1.3、有婦科良性疾病時,最好不采用放療,以免誘發腫瘤。
1.4、嚴格掌握雌激素使用的指征,更年期婦女使用雌激素進行替代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同時應用孕激素以定期轉化子宮內膜。
2、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方法
2.1、手術治療
I期患者作筋膜外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Ⅱ期應作廣泛性全子宮節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除術。
2.2、手術及放射綜合治療
I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細胞或肌長層有癌浸潤,淋巴結有轉移,術后加用體外照射。Ⅱ期或部分Ⅲ期患者術前加用外照射或腔內照射,放療結束后1~2周再進行手術。
2.3、放射治療
年老體弱及有嚴重內科合并症不能耐手術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術者,可放射治療,包括腔內及體外照射。
2.4、激素治療
年輕早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晚期癌不能手術或癌復發患者,可采用大劑量人工合成的孕激素治療。如醋酸甲孕酮400mg,肌注,每周2~3次;已酸孕酮500mh,肌注,每周2~3次等。至少12周才能評價療效。
2.5、抗雌激素藥
三苯氧胺,適應證與孕激素治療相同,一般劑量為20~40mg/d,口服,可長期應用或分療程應用。
2.6、抗癌化學藥物治療
對晚期不能手術或放療及治療后復發病例,可用5-氟脲嘧啶(5-Fu)、環磷酰胺(CTX)、絲裂霉素(MMC)、阿霉素(BDR)、順鉑(DDP)等聯合化療,有一定效果。
2.7、抗癌中藥治療
可作為綜合治療的措施之一,適用于一些不適合手術和放、化療或手術后復發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