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的概述
1、定義
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發生關系密切,后者與癌發生關系較少。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常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確診后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2、別稱
大腸息肉
3、發病部位
腹部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50歲以上人群
6、科室
外科、消化內科
直腸息肉的典型症狀
1、直腸息肉的典型症狀
大腸息肉臨床症狀常不明顯,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因較輕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視。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帶血、黏液血便來就診,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確診。
2、直腸息肉的分類
2.1、腺瘤性息肉:這是最為常見的息肉之一,也是臨床上最受重視的息肉,在結腸和直腸最為多發研究表明,結直腸腺瘤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直腸癌。在病理學上又可以分為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樣腺瘤的癌變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較小。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結腸腺瘤并不表現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長。
2.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這類息肉是由于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臨床上常常見于慢性結腸炎的病人,比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慢性感染等。炎性息肉常為多發,多數在1厘米以下。有時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橋狀,兩端附著,中間游離。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2.3、增生性息肉:在大腸,還常常發現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更多見。這種息肉一般很小,直徑很少超過1厘米,表現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增生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
2.4、錯構瘤性:這類息肉非常少見,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綜合征(Peutz-Jeghers綜合征)。有些錯構瘤性息肉可以癌變,但是癌變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為表現的腸道疾病還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腸道腫瘤可以表現為腸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腸道類癌等等。
直腸息肉的病因病機
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遺傳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環境及飲食等相關因素共同引起。
1、飲食因素:飲食因素與直腸息肉的形成有一定關系,特別是細菌和膽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礎。
2、遺傳因素:一般認為,息肉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系,從目前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后代子女,在遺傳機會上男女是均等的,沒有性別的差異。
3、炎症刺激:直腸粘膜長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腸粘膜的息肉生成,這是由于腸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愈合之后,導致疤痕逐漸收縮,形成息肉狀,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粘液儲留而發病。
4、糞便、異物刺激和機械性損傷;糞便粗渣和異物長期刺激腸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腸粘膜損傷,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息肉。
直腸息肉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在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直視下鉗取活組織做病理檢查,是確定息肉性質,類型,有否癌變的可靠方法。
1、直腸指檢:直腸中,下段的息肉,指檢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
2、直腸鏡檢: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粘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
3、組織病理檢查:確定息肉的性質。
直腸息肉的并發症
一些患者可長期便血或貧血。
直腸息肉的防治方案
1、直腸息肉的預防方法
預防直腸息肉應及時治療肛門內外痔、肛瘺、肛裂、肛竇炎及慢性腸炎等疾病,保持肛周清潔衛生,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直腸息肉患者飲食上應注意不宜吃酸、辣、辛等刺激性實物,少吃油膩食物,多吃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等。
2、直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直腸息肉的治療原則是:對于有症狀的息肉,應該予以治療;對于無症狀的息肉,也是臨床絕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據是否有癌變傾向決定治療方法。一般有癌變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則上應該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則無需特殊治療,觀察隨訪就可以了。直腸息肉的治療方法主要為通過內鏡或者手術的方法予以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