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無力病

什么是肌無力病

1、什么是肌無力病

肌無力(MG)是一種由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和易疲勞,活動后症狀加重,經休息后症狀減輕。患病率為77~150/100萬,年發病率為4~11/100萬。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約3:2,各年齡段均有發病,兒童1~5歲居多。

2、肌無力病有什么症狀

這種疾病女性比男性更常見,通常開始于20~40歲間,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最常見的症狀是眼瞼無力(上瞼下垂),眼肌乏力,這將引起復視,以及活動后,肌肉特別易疲勞。在患有重症肌無力的病人中,40%眼肌首先受累,最后可有85%的患者受累,說話和吞咽困難以及雙側上臂和下肢無力也是常見的症狀。

3、肌無力病如何治療

3.1、胸腺切除

胸腺切除被認為是重症肌無力的治療的一項重要手段,利用此種方法治療的患者,一般術后都有所好轉,但也不排除有復發的情況發生,患者治療后應定時的到醫院進行復查。

3.2、免疫抑制劑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最常見的免疫抑制劑,適合中度及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這種治療的方法主要是用于患者病情不能有效得到控制,或者必須要做手術的患者,使用這些藥物時要一定要掌握好各種注意事項。

3.3、對症治療

體內肌肉運動所需乙酰膽堿合成減少是導致重症肌無力病變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進行重症肌無力的治療時,一般會使用增加乙酰膽堿功能的藥物,用來改善重症肌的症狀,但是這類藥物會使人惡心、嘔吐,副作用比較大,服用一定要在醫生的叮囑下對症治療。

3.4、中藥治療

不管是什么病症,中藥一般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因為中藥雖然苦,但中藥的副作用比較小,而治療重症肌無力,中藥也是廣大患者目前的首要選擇。

肌無力病的發病原因

遺傳易感性。近年來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研究顯示,MG發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根據MG發病年齡、性別、伴發胸腺瘤、AChR-Ab陽性、HLA相關性及治療反應等綜合評定,MG可分為兩個亞型:具有HLA-A1、A8、B8、B12和DW3的MG病人多為女性,20~30歲起病,合并胸腺增生,AChR-Ab檢出率較低,服用抗膽堿酯酶藥療效差,早期胸腺摘除效果較好;具有HLA-A2、A3的MG病人多為男性,40~50歲發病,多合并胸腺瘤,AChR-Ab檢出率較高,皮質類固醇激素療效好;在國內許賢豪診治的850例MG病人中,有雙胞胎2對(均為姐妹)。

近年研究發現,MG與非MHC抗原基因,如T細胞受體(TCR)、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及凋亡(apoptosis)等基因相關,TCR基因重排不僅與MG相關,且可能與胸腺瘤相關,確定MG病人TCR基因重排方式不僅可為胸腺瘤早期診斷提供幫助,也是MG特異性治療基礎。

怎樣預防肌無力病

1、振奮精神,保持情志舒暢

精神情志活動與人體的生理變化有密切關系,精志舒暢,精神愉快,則氣機暢通,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協調,正氣旺盛,不易發生,即使發生,也能很快恢復;相反,若情志不暢,精神抑郁,則可使氣機逆亂,陰陽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正氣減弱,從而發生,臨床上本病的發生往往與患者長期精神緊張或過份思慮,悲傷等情志變化有關。

2、勞逸結合,起居有常

肌無力的發病與過度勞累有很大關系,該病患者往往與勞累過度,用眼過度,日夜操勞,或因奔波而起居失常,耗傷氣血,體質下降外邪乘虛而入導致本病發生和發展,因此本病患者在恢復過程中,一定要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配合藥物治療,逐步增臺體質,早日恢復。

對診斷明確的患者,凡能影響神經肌肉傳導功能的藥物應避免應用,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鏈霉素,卡那霉素及慶大霉素等,多肽類多黏菌素,四環素類--金霉素,土霉素,以及降低肌膜興奮性類藥物--奎寧,奎尼丁,普羅卡因等,此外禁用心得安,苯妥英鈉及青霉胺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