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
口吃的概述
1、定义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口吃的许多表现不能被他人观察到;这包括对特定音素(通常为辅音)、字和词的恐惧,对特定情景的恐惧,焦虑,紧张,害羞和言语中“失控”的感觉。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
2、别称
结巴,磕巴
3、发病部位
颅脑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耳鼻咽喉科
口吃的典型症状
1、口吃的典型症状
口吃,不光是指你说话时结巴的这种现象。事实上,它包含了三大紧密相联的层面:
口吃的核心行为
也叫做口吃的核心症状。指的就是你这种结巴的、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你原本应当是流畅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过程,被过多的、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所中断的这种现象。
口吃的附加行为
也叫口吃的第二行为,或口吃的第二症状。它指的是你为了逃避和摆脱口吃的核心行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动作和行为。像是眨眼、跺脚,清喉咙、面部和脑袋抽搐,咬手指——以及说话故意停顿,或逃避某些容易使自己感到压力、说话结巴的场合等等。
口吃心理
口吃最为神秘而巨大的部分,包含了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它既包括了口吃给你所带来的恐惧、焦虑、压力、羞耻、内疚、挫折等负面感觉和情绪,也包括了由此导致的你对口吃、对自己、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2、口吃的分类
口吃可分为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3种
暂时性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始于l~2岁婴儿初学说话时出现的口吃,3岁年龄阶段最多。这时儿童言语发展到自己构造词句的阶段。但由于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有关复杂内容,因而说话时出现踌躇和重复,常常一句长话停三四次才能说完。这是儿童言语发展的正常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表现会逐渐消失。
3~5岁出现的口吃称良性口吃,也要家长耐心矫正,半年到六年内多可消失。
5~8岁后出现的口吃,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持续固定的言语形式存在,除非进行持续的有效的矫治,否则保持终生,称为永久性口吃。
口吃的病因病机
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有人发现的孩子口吃是有家族遗传史,主要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含混,儿童不易模仿等。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精神因素: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有的儿童因为受到家长、老师或周围一些人的严厉惩罚或训斥,使精神突然受到严重打击,由于这种恐惧的情绪或惊吓引起了口吃。。精神紧张、焦虑等也会导致口吃现象。
3、躯体因素:先天的发育不良也引起口吃。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4、外界因素:强行纠正左撇子也会造成口吃。
5、方言性口吃 儿童学语期间改变方言,或兼学两种以上不同方言,可致口吃。
6、思维过速性口吃 因思路宽阔迅速,致使口齿追随不及,造成口吃。临床亦较常见。
7、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口吃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鉴别由听力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的言语功能障碍。在进行检查之前,检查者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必须在注意力、定向力以及判断力等相当正常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其次要明确患者的视力和听力是否正常。在进行运动系统检查时,特别注意是否有偏瘫或运用不能等症状。环境要安静,时间要宽裕。
口吃的并发症
口吃患儿有以下并发症:常有神经质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好激动、易兴奋、胆小、敏感、睡眠障碍。患儿还常遗尿,食欲减低,并易有恐惧等情绪反应出现心跳猛烈、口渴、出汗和神经质发抖等反应。
口吃的防治方案
1、口吃的预防方法
儿童日常的生活要有规律,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吃饭,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有节奏的唱歌、朗诵对儿童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2、口吃的治疗方法
口吃的矫正,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也诞生了许多有一定效果的矫正方法,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发音法、呼吸法、森田疗法、突破法、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