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熱息痛說明書

導讀:撲熱息痛說明書詳解!撲熱息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熱鎮痛藥,與阿司匹林的功效相似,用于感冒、牙痛等症。但其鎮痛作用較弱,無抗炎抗風濕作用。那么,撲熱息痛有哪些藥用說明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藥品名稱】

撲熱息痛

【撲熱息痛的別名】

百服寧、泰諾林、退熱凈。

【撲熱息痛的性狀】

本品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無臭,味微苦。

本品在熱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溶解,在水中略溶。

【撲熱息痛的用法用量】

1、0.5~1.0g,每天3~4次。

2、兒童用量:6~12歲,每次口服0.25~0.5g,每天3~4次。6歲以下兒童不使用。

3、成人和兒童也可使用栓劑。

【撲熱息痛的藥理作用】

撲熱息痛為乙酰苯胺類解熱鎮痛藥,是非那西丁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其鎮痛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以及阻斷痛覺神經末梢的沖動而產生鎮痛作用。其阻斷痛覺神經末梢沖動的作用,可能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使痛覺受體敏感的物質(如5-羥色胺,緩激肽等)的合成有關。

撲熱息痛可通過影響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而起解熱作用,可能與下視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關。撲熱息痛解熱作用強,與阿司匹林相仿,且較持久,但鎮痛抗炎作用較弱,較低用量時對風濕病無效。這是因為撲熱息痛抑制背側丘腦前列腺素合成和釋放作用較強,而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作用弱的緣故。

因此撲熱息痛不能代替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體抗炎藥治療各種類型關節炎,但可用于對阿司匹林過敏、不耐受或不適于應用阿司匹林的病例,如水痘、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包括應用抗凝治療時),以及消化性潰瘍,胃炎等。應用撲熱息痛治療,必要時還須應用其他療法解除疼痛或發熱的原因。阿司匹林類藥物(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布洛芬等)有防止發生白內障的保護性效應。

【撲熱息痛的藥代動力學】

撲熱息痛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在體液中分布均勻,口服后0.5~2h可達峰值,作用維持3~4h。約有25%與血漿蛋白結合,小量時(血藥濃度小于60μg/ml)與蛋白結合不明顯;大量或中毒量與蛋白結合率較高,可達43%。撲熱息痛90%~95%在肝臟代謝,約60%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其余與硫酸及半胱氨酸結合。

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有毒性作用。t1/2為2~3h,肝功能減退時可延長1~2倍,老年人和新生兒也有所延長,而小兒則有所縮短。撲熱息痛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結合物的形式從腎臟排泄,24h內約有3%以原形隨尿排出。在正常情況下,可在肝內谷胱甘肽結合而解毒。應用撲熱息痛過量時因谷胱甘肽貯存被耗竭,此代謝物即與肝細胞大分子結合,從而引起肝壞死。

【撲熱息痛的藥物相互作用】

1、應用巴比妥類(如苯巴比妥)或解痙藥(如顛茄)的患者,長期應用本品可致肝損害。

2、本品與氯霉素同服,可增強后者的毒性。

3、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4、長期規律的每日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可增強華法林和其他香豆素類的抗凝作用,因而可增加出血風險;偶爾服用無顯著影響。

【撲熱息痛的適應症】

1、用于治療感冒發熱。

2、關節痛、神經痛、頭痛、偏頭痛、癌性痛及術后止痛。

3、對阿司匹林過敏或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尤為適用,如血友病、出血性疾病、使用抗凝藥治療的患者,消化性潰瘍和胃炎患者。

【撲熱息痛的禁忌症】

1、對撲熱息痛過敏者禁用。

2、新生兒禁用。

【撲熱息痛的毒副作用】

1、肝臟的毒副反應:長期服用或過量服用均可引起肝細胞壞死。撲熱息痛引起肝細胞壞死是其直接對肝細胞的作用,可能是過量服用撲熱息痛致使體內生成一種毒性代謝產物,當積存達到一定量時,造成肝臟谷胱甘肽耗竭,使肝臟解毒能力大大下降,毒性代謝產物破壞肝細胞,產生細胞變性和壞死。由于過量撲熱息痛所致急性肝小葉中心性壞死,進展迅速者可發生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并引起死亡。

2、腎臟的毒副反應:過量撲熱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謝產物同樣可損害腎臟,造成腎細胞壞死,特別是合用水楊酸鈉或咖啡因時,更易損傷腎臟。

3、血液系統的毒副反應:長期過量撲熱息痛,所生成的毒性代謝產物可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統,構成破壞,還可能誘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白血病。

4、神經系統的毒副反應:如果小兒過量服用撲熱息痛,還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中毒症狀,主要出現大腦損害、神經功能減退、陷入昏迷等。

【撲熱息痛的注意事項】

1、藥物對兒童的影響:3歲以下兒童及新生兒因肝、腎功能發育不全,應避免使用。

2、藥物對妊娠的影響:撲熱息痛可通過胎盤,故孕婦使用時應考慮可能對胎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3、用藥前后及用藥時應當檢查或監測的項目:給藥前應注意檢查肝,腎功能,對長期較大劑量用藥者應定期復查(包括血象、肝腎功能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