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膿包瘡
什么是膿包瘡
1、什么是膿包瘡
膿皰瘡是由金黃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多發生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夏秋季節。易在兒童中造成流行。
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病,俗稱“黃水瘡”。。病原菌主要為凝固梅陽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單獨或混合感染。夏、秋節氣溫高、濕度大,皮膚浸漬等,都易使病菌侵入皮膚繁殖,為促發本病創造有利條件。
2、引起膿包瘡的原因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者約占50%-70%,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兩者亦可混合感染。溫度較高、出汗較多和皮膚出現浸漬時有利于細菌在局部繁殖;患者瘙癢性皮膚病時,瘙癢可破壞皮膚屏障而利于細菌定植。
本病可通過密切接觸或自身接種傳播。細菌主要侵犯表皮,引起化膿性炎症;凝固酶陽性噬菌體2組71型金葡萄菌可產生表皮波脫素,引起毒血症及全身泛發性表皮松解壞死;抵抗力低下患者,細菌可入血引起菌血症或敗血症;少數患者可誘發腎炎或風濕熱。
3、膿包瘡有什么症狀
大皰型膿皰瘡:初為散在小水皰,很快擴大、化膿,成為膿皰或膿性大皰。皰壁比較松弛,看似起皺。皰內膿液常沉積在底部或下半部,呈半月形。皰壁很薄,易破潰流膿,露出糜爛面,干后形成黃色膿痂。有時痂下膿液向四周溢出,在周圍發生新的水皰、膿皰,排列成環形、弧形,又稱環狀膿皰瘡。好發于面、頭、四肢等露出部位,自覺瘙癢,一般無全身症狀。多發生于2~8歲兒童,好發于暴露部位,如頭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為紅斑或水皰,迅即變為膿皰,米粒至黃豆大,周圍有紅暈,皰壁松弛,皰內膿汁沉積于皰底,上部為透明液體,形成半月形,皰膜破裂后露出糜爛面,干燥后形成蜜黃色膿痂,自覺瘙癢,故而搔抓后易自我傳染,向周圍蔓延。
膿痂性膿皰瘡: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薄壁的水皰,迅速轉變為膿皰,周圍有明顯的紅暈,膿皰破后其滲液干燥結成蜜黃色厚痂,痂不斷向四周擴張與鄰近皮損互相融合。本型好發于面部,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圍及耳廓部位多見,亦可發生于四肢。由于瘙癢明顯,常因搔抓而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而發生新的皮疹。陳舊的結痂一般約6~10天自然脫落而愈,不留疤痕。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迅即轉為膿皰,膿汁較粘稠,周圍炎性紅暈明顯,干燥后結有蜜黃色厚痂,約一周左右,痂脫而愈,不留疤痕。
膿皰瘡如何治療
膿包瘡以局部治療為主,以清潔、殺菌、消炎、收斂、干燥,清除分泌物為主要原則。
常用西藥
1、甲硝唑凝膠:具有抗厭氧菌作用,機理為組織細菌代謝、促其死亡。清洗患處后涂抹,早晚各一次。
2、桿菌肽軟膏:對大多數革蘭陰性菌、陽性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用于化膿性皮膚,每日2~3次。
3、紅霉素軟膏:對于大多數革蘭陰、陽性菌有抗菌活性。用于化膿皮膚、小面積燒傷和糜爛面處理。
4、鹽酸金霉素軟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用于淺表化膿,每日涂抹2~3次。
5、其他常用軟膏:復方新霉素軟膏;魚石脂軟膏;醋酸氯已定軟膏;聚維酮碘軟膏;莫匹羅星軟膏;諾氟沙星軟膏;環丙沙星凝膠,等等。可根據自身感染輕重選擇使用。
常用中成藥
1、如意金黃散:黃色粉末,消腫止痛。用于瘡瘍初期、紅腫熱痛。直接涂于患處或攤于紗布之上貼于患處。
2、小敗毒膏:棕褐色粘稠半流體。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3、瀉毒散:棕黃色粉末,用蜂蜜或醋調和敷于患處。
4、其他常用中成藥:消炎解毒丸;龍珠軟膏;瘡炎靈軟膏,紫草膏等等。
膿包瘡的日常預防
1、普及衛生教育,尤其對托兒,所、幼兒園的保育員、教養員,以防本病流行。
2、注意清潔衛生,經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勤換衣服。
3、保護皮膚完整,即使皮膚有極細小的破損,也應及時涂些紅藥水或龍膽紫,以防感染。如有濕疹、蟲咬皮炎等瘙癢性皮膚病,應早期積極治療,切忌搔抓。在暑天,防痱治痱對預防本病有重要意義。
4、產房嬰兒室、托兒所或幼兒園如有發病應及時隔離治療,嚴密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