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何出現假陰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關于核酸檢測假陰性率過高的話題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有報道稱,以熒光定量RT-PCR作為檢測手段,假陰性率奇高。
導致假陰性率發生的原因很多。依據有關機構發布的指南,核酸檢測前需將采集到的樣品進行56℃滅活,這極有可能使新冠病毒核酸被降解,從而導致不能被正常檢出,最終提高了假陰性率。
而某教授在撰文回應核酸檢測假陰性率較高現象時也指出,不同提取試劑對最后提取到的核酸數量和質量可能存在差別,從而直接影響檢測結果。他建議,對于某些高度疑似病例,或檢測結果難以確定的病例,建議用2種以上試劑進行檢測、驗證。
另外試劑盒也會對測試結果造成影響。中國工程院某院士表示,首先,試劑盒研發需要十幾種關鍵化學原材料,比如酶、合成DNA等。不同企業選擇的原材料供貨方不同,酶的活性、DNA的純度就會有差別,這都會影響到核酸檢測試劑的準確度。而在試劑盒產品研發過程中,原材料制備、生產工藝選擇、研發人員能力、技術手段使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偏差,誤差累計起來也會導致試劑盒產品靈敏度出現差別。
還有就是取樣過程不規范也會影響后續的分離和測定結果。以使用最普遍、操作簡單的咽拭子采集為例,由于咽部的新冠病毒含量少,所以有可能造成漏檢。雖然只是在咽部拿棉簽劃幾下,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專業實操技能,樣本的采集部位和手法可能不符合規范,就可能直接影響檢測結果。該專家還表示,此外,剛被感染的病人因體內帶毒數量有限,也可能出現檢測結果為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