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病由什么传播

隐球菌病由什么传播

1、隐球菌病由什么传播

新形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可从土壤、鸽粪、水果和牛乳中分离出来。此病可能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侵入,一般认为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并不直接传播。病菌可以存在于正常人体,当身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以导致发病。

此病传染途径多数认为由呼吸道吸入,特别要防止吸入带鸽粪的灰尘,因鸽粪是人类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来源,也要避免食用腐烂水果(尤其是桃子)或不洁牛奶。本病常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应设法消除各种使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以防止或减少本病的发生。

2、感染隐球菌病的症状

2.1、皮肤损害:表现为丘疹,水泡,脓疱,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痤疮样脓疱;皮下组织肿块,浸润性结节,脓肿,蜂窝组织炎,水痘样皮疹,疖肿样损害,紫斑,疣状增殖,溃疡等,无特征性,表面可覆以粘性渗出性薄膜。

2.2、黏膜损害:常发生在软腭,硬腭,舌扁桃体,牙龈,鼻中隔或咽部,上颌窦等处,由血行播散而来,或自皮肤扩展引起,表现为结节,肉芽肿或慢性溃疡等。

2.3、脑膜炎型:最常见,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表现为脑膜炎的症状,体征,起病多较缓,开始可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度头痛,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以后头痛逐渐加重,少数也可开始即现剧烈头痛,高热,伴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较明显,锥体束征多较轻且出现较晚。

2.4、脑膜腔炎型:除脑膜受累外,尚有脑实质受累,故称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隐球菌可侵犯大脑,小脑,桥脑或延脑,因脑实质受累部位的不同而有相应的脑灶性损害征象性癫痫发作等。

3、隐球菌病的检查

3.1、病原学检查

3.1.1、墨汁染色法 是迅速、简便、可靠的方法,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取所需检查的新鲜标本,如脑脊液、痰液、病灶组织或渗液等,置于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盖玻片,在显微镜暗视野下找隐球菌,可见圆形菌体,外轴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反复多次查找阳性率高,脑脊液应离心后取沉淀涂片。

3.1.2、真菌培养 取标本少许置于沙氏培养基中,在室温或37℃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

3.2、血清学检查

由于患者血清中可测到的抗体不多,因此检测抗体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仅作辅导诊断。通常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以乳胶凝集试验灵敏而特异,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

3.3、病理学检查

视病期及受累器官而异。在脑组织内可以无组织反应而仅见胶样黏液性水肿。脑膜呈慢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反应,伴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慢性病灶中可见结核性肉芽肿样表现。组织内可见菌体。皮肤黏膜隐球菌病有两型损害病变。

隐球菌病怎么治疗

主要为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或其它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

1、两性霉素B 为七烯类抗真菌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胞膜的甾醇,使菌体溶解破坏。该药口服极少吸收,肌注局部刺激大,故必须采用静脉缓滴。成人开始的剂量每日为1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缓慢滴注(不宜用生理盐水稀释,以免发生沉淀),滴注时间不少于6~8小时。第2日和第3日各为2mg和5mg,加于500ml葡萄糖液中静滴。若无严重反应,第4日可将剂量增至10mg,置于1000ml葡萄糖液中静滴。若仍无严重反应,则以后每日增加5mg,一般每日达30~40mg(最高剂量50mg/d)即可。疗程一般需3个月以上,脑膜炎的治疗总量为3~4g,肺部感染为1~2g。该药易氧化,故应新鲜配制(不宜超过24小时)和避光,孕妇禁用。

2、联合治疗 两性霉素B与5-FC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前者可破坏隐球菌的细胞膜,有利于5-FC渗入菌体,抑制核酸的合成。二药联合应用且可阻止耐5-FC菌株的产生。联合时两性霉素B的每日成人剂量可减少至20mg,副作用明显减少。

隐球菌病如何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病,增强病人机体免疫力。

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应主动给予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或免疫增强剂。

3、对危重病人加强保护性隔离,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控制出入人员的流动。

4、积极治疗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防止血源性播散。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