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会引起什么病
结核分枝杆菌会引起什么病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最多。因肠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群寄居,结核分枝杆菌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生存并和易感细胞粘附。肺泡中无正常菌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吸入,故肺结核较为多见。
一、肺部感染:由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结核可有以下两类表现。
1、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肺泡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少数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即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该菌有大量脂质,可抵抗溶菌酶而继续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大量菌在肺泡内引起炎症,称为原发灶。
2、初次感染的机体因缺乏特异性免疫,结核分枝杆菌常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称原发综合征。此时,可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向全身扩散,但不一定有明显症状(称隐性菌血症);与此同时灶内巨噬细胞将特异性抗原递呈给周围淋巴细胞。
3、感染3~6周,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同时也出现超敏反应。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磷脂,一方面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后者相互融合或经核分裂形成多核巨细胞(即朗罕巨细胞),另一方面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产生干酪样坏死,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外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结核结节(即结核肉芽肿)是结核的典型病理特征。
4、感染后约5% 可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少数患者因免疫低下,可经血和淋巴系统,播散至骨、关节、肾、脑膜及其他部位引起相应的结核病。
5、90% 以上的原发感染形成纤维化或钙化,不治而愈,但病灶内常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不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也可成为日后内源性感染的渊源。
6、原发后感染:病灶亦以肺部为多见。病菌可以是外来的(外源性感染)或原来潜伏在病灶内(内源性感染)。由于机体已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因此原发后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多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的淋巴结,被纤维素包围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钙化而痊愈。若干酪样结节破溃,排入邻近支气管,则可形成空洞并释放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至痰中。
二、肺外感染
1、部分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脑、肾结核,痰菌被咽入消化道也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
2、国外有报道332例血标本仅2例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但将此标本注入豚鼠皮下 12% 感染结核。说明结核分枝杆菌在血中播散的大多不是一般细菌型,而是一种不易生长的L型。
3、近年有不少肺外结核的新报道,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L型多于细菌型:如儿童结核性脑膜炎10例脑脊液培养,9例培养出L型,细菌型仅1例。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术后病理切片抗酸菌L型占61.2%,无1例为典型抗酸杆菌。慢性前列腺炎常规培养阴性者,近1/3检出抗酸菌L型。
4、不育症男子精液检查单见抗酸杆菌7%,单见抗酸L型14%,电镜检查见L型吸附于精子头、尾。以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小鼠,73% 睾丸间质炎症中见有抗酸菌L型。
结核分枝杆菌防治
一、预防
近20年国际组织提出控制结核病主要方法有:
1、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者。
2、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约80%获得保护力。
1940年代中国部份城市调查肺结核病死率200/10万以上。解放后卫生条件改善,1973~1977显示病死率已下降至30/10万。但1979年以来全国三次大规模抽样检查疫情下降很慢。1979~1990每年患病率递降率2.8%,痰阳性递降率为3.0%。目前死亡率19/10万,仍为其他传染病之和的2倍。卫生部要求2000年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90%。据统计新生儿时接种过的人以后的发病率比未接种过的减少约80%。
卡介苗是活疫苗,苗内活菌数直接影响免疫效果,故目前已有冻干疫苗供应。新的核糖体RNA(rRNA)疫苗已引起关注,但尚处在试验阶段。
二、治疗
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为第一线药物。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对严重感染,可以吡嗪酰胺与利福平及异烟肼合用。1g干酪灶或空洞约含结核分枝杆菌106~10。每105~6菌可有1种耐药突变产生,对2种耐药需菌1011,故以2药联合应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