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
拉肚子的概述
1、定义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
2、别称
腹泻。
3、发病部位
肠道。
4、传染性
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无人群限制。
6、科室
消化内科。
拉肚子的典型症状
1、拉肚子的典型症状
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总量增加。
2、拉肚子的分类
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拉肚子的病因病机
细菌病毒感染,食物中毒,着凉等,肠道炎症等。
拉肚子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检查有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粪便检查、X线检查、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检查、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和血清及尿中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
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拉肚子的并发症
心脑血管意外、低血糖、脱水和酸中毒、胃病复发。
拉肚子的防治方案
1、拉肚子的预防方法
1.1、个人照顾生病的儿童或者成人在任何环境下,应仔细洗手,换尿布后,帮助个人使用的卫生间,或协助个人在家庭。
1.2、儿童经常洗手,尤其是在使用卫生间后,应指示。
1.3、实践安全的食品处理。前一定要洗手,并在处理食物。
1.4、准备生禽或肉类时,请小心。食物应煮熟的建议温度。避免原料或罕见的肉类和家禽。与生的食品接触肥皂和热水清洗餐具。
1.5、生吃的水果和蔬菜应彻底清洗干净的水。
1.6、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原料)可能被细菌污染,应始终避免。
1.7、接触到受污染的动物粪便在果园里。
2、拉肚子的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2.1、病因治疗
2.1.1、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1.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2、对症治疗
2.2.1、一般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2.2、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2.2.3、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2.2.4、止泻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2.2.5、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