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症狀

鵝口瘡症狀

1、鵝口瘡有哪些症狀

口腔中會出現乳白色的斑膜,但是在周圍沒有反應,形狀像奶塊。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

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4.受損的粘膜如果治療不及時會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嚴重者會蔓延到食道、支氣管。

2、什么是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多發于新生兒和嬰幼兒。白色念珠菌可以在健康人的皮膚、腸道、陰道寄生。

由于孩子入口的東西不干凈:乳具消毒不徹底、乳母的乳頭不干凈、照顧孩子的人手不干凈造成孩子所用物品污染,對于缺乏抵抗力的新生兒或小嬰兒都容易引起鵝口瘡的產生。尤其是孩子已經會吃手、吃身邊的一些物品,很容易使得鵝口瘡反復感染發作。鵝口瘡也見于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也有的新生兒是經過產道分娩感染的。

3、鵝口瘡是什么原因

母親陰道有霉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喂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

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霉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長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霉菌乘虛而入。

鵝口瘡怎樣調理

1、多吃流食。鼓勵較大寶寶多飲水,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喂乳前后用溫水將乳頭沖洗丁凈,喂乳后再給寶寶喂服少量溫開水。寶寶因為疼痛不愿吃東西、不肯吸吮,這時應耐心用小匙慢慢喂奶,以保證營養。

2、患鵝口瘡的寶寶應特別注意飲食營養,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并適當地增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供給,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可增強體質,有助于預防鵝口瘡的發生。

3、避免攝入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疼痛。

4、如果寶寶有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歷史,應盡快停用抗生素,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以抑制霉菌生長。

5、注意病兒口腔的清潔,指導喂服,加強個人衛生。喂乳前后用溫水將乳頭沖洗干凈,喂乳后再給嬰兒喂服少量溫開水。用不1∶3銀花甘草液等擦洗口腔,每日3次-4次,局部潰破可外涂適量冰硼散或1%龍膽紫。

6、觀察病兒口腔粘膜及舌面白屑的增減及吮乳情況。若見病兒煩躁、口臭、流涎、便秘,吮浮時啼哭,吞咽、呼吸困難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處理。發熱者,定時測量體溫,給予物理降溫,喂服淡鹽水或溫開水。口臭便秘者,在醫生指導下用大黃粉1克,開水泡后喂服。中藥湯劑宜采用少量多次溫服。瘡面用綠袍散化水以棉簽液擦口,再用冰硼散加麻油調敷涂口腔患處,每日3次-5次。

鵝口瘡怎樣預防

產婦有陰道霉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干凈后再蒸10~15分鐘。

哺乳期的母親在喂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對于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盡量和家長的分開,并定期消毒;

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