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正常值是多少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正常值是多少

血中嗜酸性粒細胞也來源于多能干細胞,在細胞的前體階段已能與其他髓系細胞區別,體外培養可分離出嗜酸性粒細胞祖細胞。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量在晝夜有明顯變化,清晨較低,夜間較高。其周期變化與血中腎上腺皮質的糖皮質激素呈負相關,糖皮質激素升高,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反之,嗜酸性粒細胞則升高。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早期嗜酸性粒細胞所含的顆粒較大,后期細胞所含的顆粒較小。

正常值

血細胞自動計數儀:(50-300)×10/L (50-300/mm)。

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1、過敏性疾患: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結節性多動脈炎、藥物過敏、血清病等。

1.2、皮膚病:天皰瘡、皰疹性皮炎、癢疹、多形性滲出性紅斑、濕疹等。

1.3、寄生蟲病:蛔蟲病、鉤蟲病、血吸蟲病、肺吸蟲病、囊蟲病等。

1.4、感染症:猩紅熱、麻疹潛伏期、呂弗琉綜合征、感染性疾病恢復期等。

1.5、血液病: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惡性貧血、家族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熱帶性及非熱帶性嗜酸細胞增多症、骨髓纖維化、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

1.6、其他:放射線照射后、卵巢腫瘤、肉樣瘤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2.1、感染: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2.2、藥物:用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后等。

2.3、應激狀態。

注意事項

白細胞分類受技術因素和細胞分布因素等原因而有較大變異,故分類計數的離散度較大,且分類中占大比例的如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變異呈正態分布,占小比例的如嗜酸粒細胞、嗜堿粒細胞及單核細胞呈普哇松分布。根據Rümke等研究,白細胞分類計數的95%及99%可信限范圍,可參見下表(表1)查得。例如某血片作200個白細胞分類,其中粒細胞為60%(p),其他細胞為40%(q),則出現p可能性的標準誤(SEp)為 ,n為計數的細胞數,查表Low95%及High95%行與p60,q40列,相交處得53及67,即本例分類95%可信限最低為53%,最高為67%,同理99%可信限為51%-69%。也即對同份血片或同一病人的另一張血片再作白細胞分類計數時,有95%的可能性,粒細胞的分類計數范圍在53%-67%,99%的可能性范圍為51%-69%。超出此范圍的即認為分類計數誤差過大,不符質量要求,應予重視。

相關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皮膚頜口蟲病,過敏性肉芽腫性血管炎相關鞏膜炎,妊娠性哮喘,激素抵抗型哮喘,細粒棘球蚴病,四川并殖吸蟲病,片吸蟲病,廣州管圓線蟲病,陰道美麗筒線蟲病。

相關症狀的治療辦法

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加可引發的相關症狀為,類風濕關節炎。那么如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呢?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減輕關節炎症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

治療原則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藥、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功能鍛煉。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和耐心,能夠與醫生配合治療。

2、一般治療

關節腫痛明顯者應強調休息及關節制動,而在關節腫痛緩解后應注意早期開始關節的功能鍛煉僵直。此外,理療、外用藥等輔助治療可快速緩解關節症狀。

3、藥物治療

方案應個體化,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免疫和生物制劑及植物藥等。

3.1、非甾類抗炎藥有抗炎、止痛、解熱作用,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最為常用的藥物,適用于活動期等各個時期的患者。常用的藥物包括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

3.2、抗風濕藥(DMARDs)又被稱為二線藥物或慢作用抗風濕藥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靜注;柳氮磺吡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以及羥氯喹、來氟米特、環孢素、金諾芬、白芍總苷等。

3.3、云克即锝[99Tc]亞甲基二磷酸鹽注射液,是一種非激發狀態的同位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症狀的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小。靜脈用藥,10天為一療程。

3.4、糖皮質激素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藥物。但在下述四種情況可選用激素:

伴隨類風濕血管炎包括多發性單神經炎、類風濕肺及漿膜炎、虹膜炎等。

過渡治療在重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緩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應首先減少或緩慢停用激素。

經正規慢作用抗風濕藥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劑量激素。

局部應用如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炎症。總原則為短期小劑量(10mg/d以下)應用。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