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瘡的症狀

凍瘡的症狀

1、凍瘡的症狀

凍瘡初期四肢末端發涼。凍瘡形成是因為皮膚受到低溫刺激導致血液循環不通而引起的,所以凍瘡初期由于血液不通容易長凍瘡的四肢末端會發涼,并且因為不通血還有可能出現發黑、多汗的症狀。

凍瘡初期局部紅腫。凍瘡剛剛產生時,覆蓋區域還不是很大,一般就是一顆蠶豆或者指甲蓋的大小,摸起來就是一個腫塊或者硬塊,早期呈粉紅色,慢慢腫塊的中央變成青紫色,邊緣呈鮮紅色。

凍瘡初期表面異樣。凍瘡剛剛產生時,表皮還是完整的,但是看上去繃得很緊,而且非常光亮,觸碰時會感覺非常冰涼,如果按壓一下初期的凍瘡,那么凍瘡上的青紫色會馬上褪去,一般別的痘痘或者肌膚按壓松開后會馬上恢復顏色,但是凍瘡按壓松開后顏色恢復得很緩慢。

凍瘡初期發痛發癢。凍瘡是因為受到低溫刺激血管收縮血液不流才產生的,所以凍瘡長出來以后,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凍瘡部位處于溫暖的環境下時,血管就會擴張,凍瘡部位就會感到發癢,或者有刺痛感。

2、凍瘡是什么

凍瘡常見于冬季,由于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復紅斑、腫脹性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潰瘍,病程緩慢,氣候轉暖后自愈,易復發。

3、凍瘡的臨床表現

凍瘡好發于初冬、早春季節,以兒童、婦女和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多見,這些患者常伴有肢體末端皮膚發涼、肢端發紺、多汗等表現。皮損好發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趾、足緣、足跟等處,常兩側分布。常見損害為局限性淤血性暗紫紅色隆起的水腫性紅斑,境界不清,邊緣呈鮮紅色,表面緊張有光澤,質柔軟。局部按壓可褪色,去壓后紅色逐漸恢復。嚴重者可發生水皰,破裂形成糜爛或潰瘍,愈后存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癢感明顯,遇熱后加劇,潰爛后疼痛。

有一種特殊類型的凍瘡多見于女性的股部。臨床上有特征性呈藍紅色浸潤性的斑,對稱分布在過度肥胖的股外側面,偶可有繼發性潰瘍和常合并毛囊性角栓。這些損害完全與冷暴露有關,且在溫暖環境中消退。

凍瘡的病因

1、靜脈血液循環緩滯。幼兒的臉部、四肢部位的血管比較多,再加上幼兒皮膚的耐寒性較差,皮表下的小動脈在低于十攝氏度的溫度下就會收縮,甚至是痙攣,這樣就會使得身體的靜脈部分血液無法正常循環作業,從而導致幼兒皮膚等組織受損,發生凍瘡。

2、皮表溫度低。有部分孩子的凍瘡會在每年寒冷季節,周而復始的發作。這是由于這些凍瘡患者的皮表溫度比常人要低,四肢、臉部等部位微循環不如常人。

3、凍瘡易發部位。一般情況下,凍瘡經常發生于幼兒的手、腳、以及臉部等常接觸冷空氣的部位。凍瘡剛開始發生時,只是皮膚表層受損,受損的部位呈現暗紅色,還會感到瘙癢、疼痛感等,如果凍瘡部位受熱,會感到強烈的瘙癢,腫脹以及火燒般的感覺。如果在凍瘡剛開始發生時沒有保護好,凍瘡程度就會加重,受損的皮膚會變紫甚至變黑,并且會有難以忍受的疼痛感。

凍瘡的治療及預防

1、系統治療。口服煙酰胺、硝苯地平等血管擴張劑。或將丹參(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滴,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和溶血栓等作用。

2、局部治療。可用氦-氖激光和紅外線照射,或作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復溜等)后,對凍瘡局部行散焦普遍照射。未破潰者可外用復方肝素軟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維生素E軟膏等。可用桂附煎藥液浸泡患處,每日3次,每次20~30分鐘,邊浸邊用藥渣揉搓患處。(方藥組成為:桂枝、紫蘇葉、荊芥各20g,加水3000ml,煎沸,稍冷后用。已破潰者外用5%硼酸軟膏、1%紅霉素軟膏等)。

3、凍瘡的預防:加強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注意防凍、保暖防止潮濕,不穿過緊鞋襪;受凍后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取火烘烤;伴有其他相關性疾病時應積極治療;對反復發作凍瘡者,可在入冬前用亞紅斑量的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