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概述

1、定义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减少见于多种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及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淤斑,牙龈渗血、鼻衄,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

2、症状部位

血液

3、症状科室

血液科

4、常见病因

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发病机制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百分之20):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血小板破坏过多(百分之35):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百分之20):

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血小板减少的检查方法

血小板计数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的最直观依据,对于及早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就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

血清学检查也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功能检测法和免疫检测法,对于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敏感性均较高。功能检测法用于检测能够激活血小板并直接引起临床上血小板减少的抗体,包括14C-血清素释放试验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是目前诊断血小板减少的金标准。

免疫检测法主要检测抗肝素-PF4复合物抗体或抗PF4与其他聚合离子复合物的抗体,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快速颗粒胶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应用最广泛,可以分为同时检测IgG、IgA和IgM的多抗体试剂盒及IgG特异性试剂盒。快速颗粒胶免疫法耗时短,实验结果如为阴性,可直接排除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减少的诊断鉴别方法

血小板寿命缩短:会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明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出血、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脾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及预后将本病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血小板减少的危害

1、血小板减少的危害可引起粘膜出血,如鼻粘膜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粘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2、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手术后大出血,这也是属于血小板减少的危害表现之一。

3、血小板减少多发性瘀斑、紫癜最常出现于腿部。

4、血小板减少的出现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这也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的危害所致。

血小板减少的防治方法

1、血小板减少的预防方法

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七情内伤,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

预防血小板减少症的措施要注意,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抓搔划破皮肤引发感染。

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及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

多吃血豆腐、韭菜等含铁高的食品蔬菜,并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看医生。

患者平素应忌食油腻、生硬食物,虾、蟹及海腥发物亦不宜食,特别是阴虚内热者还须禁忌辛棘炙、煎炒烧烤之物。应以进食清淡、低脂、高蛋白食物为宜。

增强体质。平素应加强起居调摄,早睡早起,增强体质也不失为预防本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2、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

1、输血。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是血小板减少主要出血表现。严重时应到医院进行注输血小板,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食疗。日常食疗保健对血小板的增加,其辅助效果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列举三种养生膳食。参莲粥,具有补气养血功效;白茅根藕节煎,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功效;花生米炖红枣,具有补气摄血功效。

3、激素治疗。在西医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雌激素适用于急性期的止血。但只能短期其效果,长期使用则效果大大减弱。

4、中医治疗。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时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滋阴补气的治疗手段为主。对慢性疾病比较有效。

5、脾脏切除。切除脾脏是患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较常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说,其患病基本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血小板被误认为外来因子或者是病变细胞,而遭到免疫细胞的攻击。因而切除脾脏后免疫细胞将减轻对血小板的攻击。此举可控制疾病。

6、免疫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从而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此药物也能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