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症狀

小兒麻痹症症狀

小兒麻痹症又名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痛和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弛緩性麻痹。

1、小兒麻痹症症狀

小兒麻痹症起先是發燒、頭疼、腹瀉、嘔吐和全身不舒服,家長往往認為是傷風感冒,或是消化不良。經過1-4天以后退燒,退燒幾天以后,再次發燒,而且比第一次還高。突出的表現是知覺過敏樣疼痛,不讓別人觸摸,同時伴有臉紅、頭痛、喉嚨痛、嘔吐、多汗,接著出現嗜睡等症狀。經過3-7天以后出現麻痹,常見的部位是下肢。麻痹出現后1周,如果不繼續發展,則可以逐漸恢復。

2、小兒麻痹症的潛伏期

小兒麻痹症的潛伏期為5到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類型:①隱性感染;②頓挫型;③無癱瘓型;④癱瘓型。前驅期主要症狀為發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3、小兒麻痹症是怎么傳染的

小兒麻痹症病毒主要由病人的糞便排出,排毒的時間很長,可達5-6個星期或是更長一些,傳播的途徑主要通過污染源,吃的東西、手、蒼蠅攜帶等方式,又通過消化道傳染。病毒侵入身體以后,從嗓子部位進入淋巴結和血液循環,再侵入脊髓和腦子部位、神經系統,使人得病。

誘發小兒麻痹症的病因

1、不正常的負重是小兒麻痹症的病因,因為肌力失衡與筋膜攣縮,是引起肢體畸形的重要因素,而不正常的負重,則促使畸形惡化,形成小兒麻痹症。

2、小兒麻痹症的病因還有就是因為肌肉、筋膜的變性,由于肌肉長期癱瘓,肌肉發生變性,筋膜增厚、攣縮,導致肢體畸形,無法恢復,從而導致了小兒麻痹症。

3、肌力的失衡是小兒麻痹症的病因之一,正常的肢體,由于某一個部位的伸肌和屈肌、內收肌與外展肌、等,均處于對抗而平衡的狀態。當某一部位、某一組肌肉發生癱瘓,則生理性平衡受到破壞。小兒麻痹症的初期是隨著肌肉的單向運動收縮,久之則發生肌肉、筋膜和關節囊等軟組織萎縮,進一步發展為骨與關節的畸形,形成了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症的治療方法

1、物理療法

如超短波、藥物離子導入、日光浴、紅外線、熱敷、電興奮療法、推拿、按摩、針灸、穴位注射、埋線、高壓氧等。

2、藥物治療

如加蘭他敏、維生素B1、維生素B2、彌可保、ATP及擴張血針藥物,中藥有三才湯、補陽還五湯等。

3、醫療體育訓練

根據病人麻痹部位、程度進行專門的醫療體操、被動運動(肌力0-1級者)、助力運動(肌力2-3級者)、主動運動(肌力在3級以上者),還可采用抗阻運動。

4、手術治療

適應證,年齡一般應在5歲以上,能配合醫生檢查及進行功能訓練;病程一般應在病后2年以上,但個別病人(軟組織手術者)可以提早。禁忌證,肌力平衡的癱瘓而無畸形者;肌肉輕度癱瘓,肌力在4級以上或肢體輕度畸形不影響功能或短縮在2cm以內者;肌肉廣泛癱瘓伴有多處嚴重畸形,連枷腿。手術方法如肌肉轉位、肌腱延長或松解、關節融合、骨盆截骨、骨干延長、骨骺延長、脊柱矯形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