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傳染源有哪些

登革熱傳染源有哪些

1、登革熱傳染源有哪些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入侵人體免疫系統引起的傳染病,其傳染源并不單一,既包括了人群中的已確診患者與隱性感染者,還包括了攜帶有登革熱病毒抗體的蝙蝠、鳥類、犬類等動物,其中已確診患者的感染性在其發病后1-3天內處于最高峰。但是這種傳染并不會從一個患者直接傳染給另一個患者。

2、登革熱的傳播途徑是什么

登革熱的傳播途徑是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人體被這種伊蚊叮咬后,登革熱病毒就會隨著伊蚊的唾液進入人體,使得被叮咬者感染病毒。倘若患者在發燒初始或退燒階段被叮咬,蚊子就有可能攜帶上登革熱病毒,而在再次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登革熱病毒擴散開。故一旦有患者被確診為登革熱,就應當立即實施隔離治療。

3、登革熱的發病機制

登革病毒經伊蚊叮咬進入人體后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復制,然后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定位于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淋巴組織中的登革病毒繼續進行復制,再次釋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引起臨床症狀與體征。機體產生的抗登革病毒抗體與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導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亦可導致血管水腫和破裂。登革病毒的復制可抑制骨髓中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導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傾向。

感染了登革熱有什么症狀

1、發熱: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驟,頭痛、發熱和眼球后痛,小時內體溫可達40℃。同時伴有背癇,用身骨、肌內及關節病,胃納減退、惡心、嘔吐,偶有腹痛、腹瀉或便秘等。顏面潮紅、結合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在早期己可見。兒童病例起病較慢,症狀較輕,體溫也較低。發熱持續2~7天。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天體溫降至正常,天后又再上升,稱為雙峰或馬鞍熱型。發熱期R1有相對緩脈,虛弱感覺常需數周后才能完全康復。

2、皮疹:子病程3~6天出現,可為斑臣疹、麻疹樣皮疹、猩紅熱樣疹、紅斑疹或皮下出血點等。同一患者可見不同形態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軀干或頭面部。多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皮疹持續約為3~4天。

3、出血:約25%~50%的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跪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陰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發生在病程的5~8天。

登革熱怎么治療

1、高熱應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症狀明顯的患者,應避免酒精擦浴。解熱鎮痛劑對本病退熱不理想,且可誘發G-6PD缺乏的患者發生溶血,應謹慎使用。對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口服強的松5mg3次/日。

2、維持水電平衡。對于大汗或腹瀉者應鼓勵患者口服補液,對頻繁嘔吐、不能進食或有脫水、血容量不足的患者,應及時靜脈輸液,但應高度警惕輸液反應致使病情加重,及導致腦膜腦炎型病例發生。

3、有出血傾向者可選用安絡血、止血敏、維生素C及K等止血藥物。對大出血病例,應輸入新鮮全血或血小板,大劑量維生素K1靜脈滴注,口服云南白藥等,嚴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甲氰咪呱。

4、休克病例應快速輸液以擴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漿和代血漿,合并DIC的患者,不宜輸全血,避免血液濃縮。

5、腦型病例應及時選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靜脈注入,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