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預防小兒手足口病

導讀:秋季如何預防小兒手足口病?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時期,尤其是開學或放假歸來都會出現一次小高峰,該病傳染性強,應做好全面的防范。那么,秋季如何預防小兒手足口病呢?看看下文介紹的方法。

一、秋季如何預防小兒手足口病?

1、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媽媽們要按時給寶寶房間進行消毒,及時消滅引起手足口病的多種致病病毒。

2、隔離病原:媽媽要做好隔離措施,不要讓患有傳染病的病人接近寶寶,防止傳染病毒。

3、減少寶寶處于公共場所的時間:廣場、公交車由于空氣十分混濁,病毒密度過大,寶寶很容易被傳染腸道病毒。

4、定期檢查:隨著秋季的到來,要給寶寶定期做身體檢查,這樣有利于及早發現寶寶手足口病症狀。

二、小兒手足口病的症狀: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多發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臨床特征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皰疹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愈后良好,不留后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症。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它的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

三、小兒手足口病確診依據:

手足口病剛開始時,很多時候家長以為小兒只是有點濕疹或口腔潰瘍,沒有進行專業的干預而錯過了治療時機。如果家長知道手足口病的診斷依據,就能更好的防治疾病了。

1、持續高熱:體溫(腋溫)大于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

2、神經系統表現:出現精神萎靡、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極個別病例出現食欲亢進。

3、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若安靜狀態下呼吸頻率超過30-40次/分(按年齡),需警惕神經源性肺水腫。

4、循環功能障礙: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齡)、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秒)。

5、外周血WBC計數升高:外周血WBC超過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寶寶身上有這些症狀時,一定要盡快去醫院治療。

四、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過程:

1、黏膜出現水皰口腔內的水皰常常讓寶寶疼痛難忍,無法進食。患病初期,寶寶開始煩躁不安,食欲下降。接下來手和腳上開始出現水皰,有的還會長在大腿、屁股及外陰部。30%~40%的嬰兒有發熱症狀,一般在37~38℃,不會太高。

2、水皰易破水皰直徑為4~6毫米,呈米粒狀。手腳上的水皰不容易破,但長在臉頰內側、舌頭和牙齦的黏膜上的水皰易破,破損后引起潰瘍,疼痛難忍,無法進食。

3、第2~3天最嚴重發病之后的前2~3天水皰最厲害,口腔潰瘍導致無法進食,到了第4天疼痛開始減輕,食欲逐漸恢復。4~5天后手上和腳上的水皰里的液體逐漸被吸收,變為茶色。7~10天后顏色逐漸變淡,最后消失。

五、家庭如何進行手足口病消毒?

如果家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還需對孩子的餐具,用品等進行消毒,當孩子痊愈后還應對所有物品進行最后的消毒。

由于腸道病毒對紫外線及熱較為敏感,若有已受污染的用品,可采用暴曬及煮沸消毒,也可從超市選購有衛生許可證的含氯消毒劑、漂白水稀釋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餐具和水杯可采用煮沸或用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生活用具、玩具等則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

六、得了手足口病什么時候去醫院?

專家解釋,如果孩子在口、手、腳、肛門等部位出現丘疹或皰疹時,無論是否有發燒,家長都應該帶寶寶去醫院,由醫生來確診是否手足口病,如果確診,醫生則會做傳染病登記。對于症狀較輕的寶寶可以在家中隔離護理,避免傳染給其他小朋友。懷疑是重症傾向的則可能留院觀察或者住院治療。

如果孩子在家護理期間,出現持續高熱,精神差、嘔吐、手腳發涼,特別是四肢抖動(該症狀提示病毒已侵犯了孩子的神經系統),則應當立即就醫,提示有可能發展為重症手足口病。對于5歲以下,特別是3歲以內的孩子更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