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传染途径

猩红热的传染途径

猩红热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它为“烂喉痧”,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

1、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存在于人的上呼吸道,如鼻咽部,并在粘膜表面的分泌物中生长繁殖。人们在咳嗽、大声说话或喊叫时把带菌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抵抗力差的人直接吸入这种带菌的飞沫就会被感染,这是猩红热的主要传播方式。另外,易感者接触了刚刚被病人污染过的食物、食具、玩具、手巾、衣被等,也能受到传染,但这种间接传染比较少见。病菌有时可通过外伤侵入人体而发病。

3、猩红热的传染途径主要是因吸入病人排出的飞沫,或与病人直接、密切地接触而感染,鼻腔带菌者更容易传播疾病。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场所,特别容易出现局部的流行。此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传染场所。

知道了猩红热的传染途径,那么如何预防猩红热呢?

如何预防猩红热

1、控制传染源。病人应进行住院隔离治疗并应强调卧床休息。有病及时就医,周围密切接触者可应用青霉素类药物或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预防。

2、切断传播途径。在冬春流行季节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学校与托幼机构在流行期间加强晨间检查,发现病人应立即隔离,病人所污染的衣物应煮沸和洗烫消毒,空气用一般的消毒剂如84消毒液500~1000mgL进行喷雾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本病流行期间应尽量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及参加集会。

4、若宝宝接触过患病的儿童,可喂宝宝大青叶或板蓝根,连服1周,予以预防。

5、保障宝宝的睡眠。宝宝的体质差、休息不好,对疾病的抵抗力就差,让宝宝有个健康的身体是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

6、家庭有儿童患猩红热时,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常开窗通风;餐具与其他人员分开;玩具用肥皂水清洗消毒;与猩红热患者接触者,应严密观察7天。

猩红热的症状表现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12天,一般为2~5天,在此期间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38℃~40℃,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年龄小的婴幼儿发病时可发生惊厥或谵妄。

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两天以后。

恢复期:发病的第一周末期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脱屑是比较典型的猩红热症状之一。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鳞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大约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屑。

“猩红热”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危害性很大。专家表示,对于“猩红热”来说,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了解“猩红热”的症状对治疗非常关键。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