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傳染病嗎

黃疸是傳染病嗎

1、會傳染。病人和無症狀的甲肝病毒感染者是黃疸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甲肝病毒由病人糞便排-出,直接或間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吃進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黃疸型肝炎是否傳染通常為散發,但在水源和蛤蜊、牡蠣等生食的水產品受到嚴重污染時可造成暴發流行。

2、黃疸型肝炎是會傳染的,但其要經過特定的傳染途徑。黃疸型肝炎不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所以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一起工作、吃飯等一般不會傳播。黃疸型肝炎的病毒會通過大小便排除,通過手、水、蒼蠅污染后的食品傳染給他人。與黃疸型肝炎患者接觸應注意避免皮膚、粘膜的破損。

3、黃疸是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那么這時就有傳染性的;如果是膽囊或由于膽道系統障礙引起的黃疸疾病,則不會引起傳染的。黃疸是一種症狀,要看是什么疾病引起,膽囊上的疾病不會引起傳染。

4、黃疸型肝炎傳染性的大小,是根據黃疸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病毒侵入體內的多少、病毒的活躍復制及病程的長短而定的。此外,還與血中的黃疸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多少有關。對于糞口傳播的病毒性肝炎來說,這類肝炎病毒引起的黃疸型肝炎就是通過糞口傳播。

黃疸的病因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后,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于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于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于毛細膽管中,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郁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還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藥物所致的膽汁郁積),還可由于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