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杆菌怎么传播
麻风杆菌怎么传播
1、麻风杆菌怎么传播呢
1.1、直接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传染指的是健康的人和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患者的直接接触,传染是有皮损的健康人的皮肤或者粘膜与含有麻风杆菌患者的皮肤或粘膜损害部位相接触所导致的传染方式。
1.2、间接接触传染
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1.3、其它传染方式
从某种理论上来讲,麻风菌不论是通过皮肤、呼吸道还是消化道等途径都是非常有可能导致麻风杆菌病毒侵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和传播的。
2、麻风杆菌感染有什么症状
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皮肤麻木、不出汗,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
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形如鸡爪。
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眼睛闭不拢,形似兔眼。
肌肉溃疡。
神经粗大。
3、麻风杆菌感染如何检查
3.1、组织病理检查
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诊断是有价值的。
3.2、麻风菌素试验
是一种简易的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机体对麻风杆菌细胞免疫反应的强弱和有无。
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卅),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3.3、周围神经干检查
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麻风杆菌感染有什么危害
1、“原发”性损害
是指由麻风菌直接导致的各种各样的皮损和周围神经损伤。皮损可以是一处或多处,通常其颜色均较周围的正常皮肤浅一些,有时这些损害也可以是淡红或铜色的。以斑诊、丘诊、斑块、弥漫浸润、结节、溃疡为常见。神经损伤如爪形手、腕下垂、足下垂等。
麻风皮损大多数缓慢发生、发展,但以反应形式为首发症状者也因麻风病人机体免疫力不一,发病后临床表现各异,一般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麻风。多数皮损麻木无汗,但少数有痒感或奇痒。并伴有感觉障碍:感觉丧失是麻风病的典型特点,皮肤损害处可显示不同程度的温觉、痛觉等感觉障碍。
2、麻风菌抗原诱导的免疫反应性损害
是指麻风菌在体内死亡后会释放抗原,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组织损伤,如麻风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和神经炎等。这些表现一般出现在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之前,但有时也可发生较早,成为首发和突出表现,常引起误诊。请您注意对皮肤和周围神经检查,可疑时请转有关专科医生协助诊断。
3、神经损伤
主要见于周围神经干,表现为皮肤的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变的软弱无力。周围神经损害后的并发症:如手足麻木、无汗,晚期可出现皲裂、溃疡,甚至骨和组织吸收。
麻风杆菌怎么预防
目前尚缺少对麻风有效的预防疫苗或理想的预防药物。因此,在预防方法上着重于早期发现病人,及时予以规则治疗。
如果在发现与治疗这两方面都能做到早期和及时,就会使麻风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逐渐下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至于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措施的问题,目前已不再强调人身隔离的必要性了。
事实上世界各国大多已废除了对麻风病人的人身隔离制度,而代之以“化学隔离”,也就是说病人可以在家或在门诊接受化学治疗,而目前推广的联合化疗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消除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