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

1、结核分枝杆菌传播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的痰。传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还可经皮肤传播。

2、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体的反应性

结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表现在淋巴细胞的致敏和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强。入侵的结核菌被吞噬后,经处理加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结核菌时,便释放出一系列的淋巴因子使巨噬细胞聚集在细菌周围,吞噬杀死细菌,然后变为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最后形成结核结节。

3、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性

形态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且直,不同种可呈现丝状、球状、串珠状等多形性。抗酸染色法是以5%石碳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再经3%盐酸乙醇脱色,再以美蓝复染,结核分枝杆菌能抵抗酸酒精脱色,被染成红色,为抗酸染色阳性。

培养:培养特点为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用罗氏固体培养基,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周后,形成菜花样R型菌落,液体培养基上呈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抵抗力:因细胞壁中含大量脂质,故抵抗力较强且与一般细菌不同,对干燥、酸碱和碱性染料抵抗力强(三强);而对乙醇、湿热及紫外线抵抗力较弱,抗结核药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等有效(四不强)。

结核分枝杆菌的防治原则

国际组织提出控制结核病主要方法有: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者;新生儿接种卡介苗。约80%获得保护力。40年代中国部份城市调查肺结核病死率200/10万以上。解放后卫生条件改善,1973——1977显示病死率已下降至30/10万。但1979年以来中国三次大规模抽样检查疫情下降很慢。1979——1990每年患病率递降率2.8%,痰阳性递降率为3.0%.死亡率19/10万,仍为其他传染病之和的2倍。卫生部要求2000年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率达90%.新生儿时接种过的人以后的发病率比未接种过的减少约80%.

治疗: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为第一线药物。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对严重感染,可以吡嗪酰胺与利福平及异烟肼合用。1g干酪灶或空洞约含结核分枝杆菌106——10.每105——6菌可有1种耐药突变产生,对2种耐药需菌1011,故以2药联合应用为宜。

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免疫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T细胞不能直接和胞内菌作用,必须先与感染细胞反应,导致细胞崩溃,释放出结核分枝杆菌。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虽能产生抗体,但抗体只能与释出的细菌接触起辅助作用。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呼吸道后,由于肺泡中80%——90% 是巨噬细胞,10% 是淋巴细胞(T细胞占多数);原肺泡中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反可将结核分枝杆菌带到他处。

但可递呈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致敏。致敏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IL-2、IL-6、INF- γ,他们与TNF-α的共同作用可杀死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淋巴因子中INF-γ是主要的,有多种细胞能产生INF- γ,浸润的先后为NK、γ /δT和CD4+、CD8+α/βT细胞。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