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的概述

1、定義

所謂骨質增生,是指關節軟骨的改變,主要有椎骨邊緣或關節邊緣,關節面及骨實處骨小梁增多和骨密度增高或骨質骨質增生疏松。因有時其增生形成狀象口唇或象鳥嘴等,故叫做唇狀突起或骨贅,一般人稱之為骨刺。骨贅的組織學檢查,完全為正常組織無任何病理改變,所以稱之為老年性退行性關節病,好發于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頸、腰、胸椎、膝、手指、腳跟等處。

2、別稱

退化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

3、發病部位

骨關節。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50歲以上中老年。

6、科室

外科。

骨質增生的典型症狀

1、骨質增生的典型症狀

頸椎骨質增生,表面為頭部轉動不靈,發展到頭暈、頭痛、上肢麻木或類似肩周炎,重者出現嘔吐、眩暈,持物落地,突然猝倒,記憶力減退等;

腰椎骨質增生除直腰不便外,下肢症狀群不時而來,表現為腿腳不靈、抬腿不靈活等。其它部位增生,都有局部症狀,總的特征是順勢好感,反勢困難,甚至疼痛。另外,骨質增生患者的病狀基本不受風雨天氣的變化影響,但長期和重症骨病患者,行動困難,體質不健,也有隨氣溫變化而加重者。

2、骨質增生的分類

頸椎骨質增生:以頸椎4、5、6椎體最為常見,骨質增生如果是發生在頸椎,骨刺壓迫血管直接影響血液循環,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如果骨刺伸向椎管內壓迫了脊髓,還可導致走路不穩,癱瘓、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后果。

腰椎骨質增生:以腰3、4、5椎體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后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發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腳的外側面的疼痛,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神經根型

症狀:頸、肩、臀、腕部出現疼痛和放射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嚴重的可出現頸部活動受到限制,尤其是后伸和旋轉時最為明顯。

脊髓型

症狀:四肢麻木、酸脹、燒灼。行走時感覺像踩棉花,身體重心不穩定,極易摔倒。

椎動脈型

症狀:眩暈、偏頭痛、視力障礙、發音障礙、耳鳴、耳聾和猝倒。

食管型

症狀:出現咽喉不適、異物感、吞咽困難等症。

交感神經型

症狀:眼裂一側大一側小,瞳孔不等大,視力模糊、半邊顏面部干燥,出汗少等。

膝關節骨質增生: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后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后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并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膝蓋骨質怎生初期,在行走、慢跑、上下樓梯、久立、下蹲、跑步時疼痛或是伴有麻木,關節彈響,關節伸屈功能障礙,休息后緩解。

有可持續性隱痛,天氣寒冷或潮濕時疼痛加重,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膝關節疼痛麻木僵硬,稍活動后反而好轉。

嚴重時,膝關節腫脹,關節積液,晨僵及久坐后有膠著現象,關節伸屈功能障礙,跛行,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在下臺階、久立時,膝關節症狀加重,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膝其中關節前內側條索樣腫塊伴伸膝障礙,膝關節周圍骨贅形成,關節周圍伴有骨質疏松與骨質硬化。關節面毛糙不平,其內側脛股關節面受累明顯,關節間隙變窄。其中多數會發生內側間隙狹窄,髕骨骨刺形成。

骨質增生的病因病機

骨質增生症屬中醫的"痹證"范疇,亦稱"骨痹"。中醫認為本病與外傷、勞損、瘀血阻絡、感受風寒濕邪、痰濕內阻、肝腎虧虛等有關。

病理學: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干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

組織學:早期軟骨表面碎裂、軟骨細胞增生、軟骨面縱向裂開、結晶沉積,同時存在著軟骨修復、骨贅增生;晚期出現軟骨的徹底破壞,表現為軟骨硬化、軟骨消失及軟骨下局灶性骨壞死。

生物力學:關節軟骨的可伸張性、抗壓力、抗剪切力及軟骨通透性降低。軟骨水分增加,過度腫脹,軟骨下骨硬化。

生化改變:蛋白聚糖的含量(濃度)下降,其分子大小和聚集度改變,膠原纖維的大小、排列以及基質大分子的合成和降解均出現異常改變。

營養學: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是缺鈣。是應力反應的結果。

骨質增生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骨關節炎病人若做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化驗檢查,一般都在正常范圍,少數炎症嚴重者,血沉和C反應蛋白可輕度升高。

滑液檢查:受累關節如伴發攢膜炎可出現滑液量增多。典型者清晰、黏稠、細胞數不高(<20X109/升),多為單核細胞。攢液中可見軟骨或骨碎片顆粒,軟骨碎片中可見軟骨細胞。

關節鏡檢查:能直接觀察關節內部情況,能清楚觀察關節軟骨及其周圍組織,但由于本檢查畢竟屬于創傷性檢查,可能伴發感染或出血等不良反應,且費用較高,不可能作為常規檢查。

X線平片不僅仍為本病的常規檢查方法,有的學者還認為它是追蹤病情變化的金標準。拍膝關節片時,病人應取站立位拍前后位和側位片,髖關節和手關節可只拍前后位片。在早期階段,X線片大多正常,中晚期可見關節間隙不對稱性狹窄、關節面下骨硬化和變形、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關節面下囊腫和關節腔游離液體等。骨性關節炎的x線特點為:關節間隙狹窄,如在膝關節,可小于3毫米;關節面硬化變形;關節邊緣骨贅;關節鼠;軟骨下囊性變,其邊緣分界清楚;骨變形或關節半脫位。

隨著影像學新技術如微焦攝影;CT、磁共振和三維重建等的應用,除對骨關節炎的診斷有幫助外,對詳細了解骨關節炎的病變進展及藥物療效都有參考價值。

診斷方法:

一般在人群中四十歲以上的人發病率最高。診斷是不是骨質增生病,一般可去醫院拍一張X光片即可(不必用CT片)。在未拍片之前如何自我診斷?可從個人的感覺判斷。骨質增生大多數發生在頸椎和腰椎,手指和膝關節處亦可發生,但比較少見。發生在頸椎的增生其症狀在頭部和上肢,又以上肢見多。頸椎本部位沒有明顯症狀,而上肢症狀明顯。一般增生在某一側(不是左就是右),可出現一側從肩關節到上臂、下臂連手指的肌肉內一條線的痛、脹、麻感。

當右邊手臂有此症狀時,如果頭部向右邊傾斜則此時症狀會加重。肌肉內的症狀與天氣變化無關,只與活動有關。當增生部位在腰部時,其症狀并不在腰部,而是從臀部坐骨神經起,沿坐骨神經反射到腳后跟處,以小腿肌肉內症狀尤為嚴重。這就說明是骨質增生壓迫神經而引起的,基本上可以確診。如果出現在局部某個點,尤其僅在關節處,則不應視為增生(膝關節增生除外),先應做風濕病的化驗為好。

其他肌肉部位出現痛與骨質增生引起的痛是感覺不同的。其他的痛可能同時出現紅腫和發熱症狀,而骨質增生的痛不產生任何別的症狀,只是酸痛、麻脹等,時重時輕,病程長,多年不愈,越來越重。

骨質增生的并發症

腰椎間盤突出(膨出)症

椎間盤突出(膨出)症是臨床上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在人群中發病率為15.2%。其發病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在各種外力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使相鄰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一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狀,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

骨質增生

腰椎負重較大,易損傷,且隨著年齡增長,腰椎及周圍軟組織產生退行性病變。由于軟組織病變、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日久便形成刺狀的骨質增生;骨刺的形成又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壓迫神經導致神經根水腫變形,產生腰腿痛等症狀,如此惡性循環,病情不斷加重。雖有許多通常的治療措施,但療效皆不盡如人意。病情反復,時好時壞,不能根治。

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腰椎管因某些原因發生骨性或纖維性結構改變,導致一個節段或多個節段的一處或多處管腔變窄,壓迫了馬尾神經或神經根而產生的臨床症候群。腰椎管狹窄的原因:主要有先天與后天的區別,所謂先天的椎管狹窄症是指椎管先天發育較窄,在同樣的組織退變、增生的情況下,容易引起症狀。后天因素是由于退變、損傷等原因引起的黃韌帶肥厚、椎體骨質增生、小關節骨贅、硬膜外粘連、腰椎間盤突出等,導致腰椎管腔狹窄。其中以黃韌帶肥厚、腰椎間盤突出引起者最為多見。

骨質增生的防治方案

1、骨質增生的預防方法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是多補充鈣質。

骨質增生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于持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并不是不活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于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于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因此骨質增生康復的方法在于運動,意義在于消除或減輕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和勞動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及時治療關節的損傷。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系。由于骨折復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對于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治療,作到解剖復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

減輕體重。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均勻,造成骨質增生。因此對于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可以預防脊柱和關節的骨質增生。

2、骨質增生的治療方法

按摩與牽引

適用于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現代與傳統醫學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份子。物理治療會以適切的評估診斷然后運用對病人最適當之物理治療手段與治療方法,有效地直接幫助或支援其他醫療專科,如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牙科、婦產科、腫瘤學科等。

針灸

針灸可通經活血并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症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西藥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采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藥;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