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如何預防治療

艾滋病如何預防治療

1、傳染源的管理: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測HIV抗體,醫療衛生部門發現感染者應及時上報,并應對感染者進行HIV相關知識的普及,以避免傳染給其他人。感染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應進行消毒。

2、切斷傳播途徑: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禁止性亂交,取締娼妓。嚴格篩選供血人員,嚴格檢查血液制品,推廣一次性注射器的使用。嚴禁注射毒品,尤其是共用針具注射毒品。不共用牙具或剃須刀。不到非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及治療。

3、保護易感人群:提倡婚前、孕前體檢。對HIV陽性的孕婦應進行母嬰阻斷。包括產科干預(終止妊娠,剖宮產)+抗病毒藥物+人工喂養。

4、醫務人員嚴格遵守醫療操作程序,避免職業暴露。出現職業暴露后,應立即向遠心端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的清水沖洗傷口;污染眼部等粘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粘膜進行沖洗;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對傷口局部進行消毒,盡量不要包扎。

5、立即請感染科專業醫生進行危險度評估,決定是否進行預防性治療。

6、如需用藥,應盡可能在發生職業暴露后最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在2小時內)進行預防性用藥,最好不超過24小時,但即使超過24小時,也建議實施預防性用藥。還需進行職業暴露后的咨詢與監測。

7、對于并發症最好的預防就是及時抗HIV治療。

8、CD4+T淋巴細胞<200/mm3的患者,應口服復方新諾明2片/日預防肺孢子菌肺炎,至CD4+T淋巴細胞升至200/mm3以上3-6個月。

9、弓形體腦病:避免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肉類,避免接觸貓及其排泄物。弓形蟲抗體IgG陽性、CD4+T淋巴細胞低于100/mm3者可口服復方新諾明預防,至CD4+T淋巴細胞升至200/mm3以上3個月。接觸開放性結核的患者異煙肼預防。

艾滋病的表現

我國將HIV感染分為急性期、無症狀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

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症狀。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輕微,持續1-3周后緩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后數周才出現。CD4+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2、無症狀期

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症狀而直接進入此期。 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此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

3、艾滋病期

為感染HIV后的最終階段。病人CD4+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200/mm3,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症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HIV相關症狀: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病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癡呆等。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淋巴結直徑≥1cm,無壓痛,無粘連;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常見症狀: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各種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癡呆、癲癇、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儲留、腸梗阻等。

艾滋病的危害

1、對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時診治、病毒耐藥或藥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殘。同時由于社會對感染者的歧視,也常常給感染者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

2、對他人的危害:感染者無保護的性行為、多個性伴、共用針具靜脈吸毒及經過母嬰途徑等可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3、對家庭及社會的危害:雖然我國早已實施對HIV感染者“四免一關懷”的政策,但晚期并發症的治療仍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問題。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