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粘連

腸粘連的概述

1、定義

腸粘連(intestinal adhesion)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管與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之間、腸管與腹腔內臟器之間發生的不正常黏附。單純性腸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別是廣泛性粘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懷疑為較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袢性梗阻,手術須及早進行,以免發生腸壞死。對反復頻繁發作的粘連性腸梗阻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2、症狀部位

3、症狀科室

普通外科

4、常見病因

手術、腹部創傷、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腹腔內炎症等

腸粘連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粘連的形成,除了先天原因之外,主要由于腹腔內的創傷、出血、感染、異物刺激等所形成。

1、損傷

手術

手術過程中腸管暴露時間過長、動作粗糙、創面大、止血不徹底、術后滲血、滲液、腹腔沖洗不凈或腹腔內遺留異物等都可能造成腸粘連;

腹部創傷

腹部突然受到外界沖擊,受沖擊部位雖未破裂穿孔,但也有一定損傷或有血性滲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圍組織水腫粘連;

化學藥物

如計劃生育粘堵術藥物外流進入腹腔造成嚴重粘連。

2、炎症

腹腔內炎症

導致炎性水腫,滲出物或膿液溢入腹腔引發粘連;

結核性腹膜炎

引發腸粘連,結核性腹膜炎可分為干、濕兩型,干型特點為腹膜上除見結核結節外,尚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后引發腹腔臟器、大網膜、腸系膜廣泛粘連;

腸結核

引發腸粘連,腸結核患者在腸的漿膜面可見纖維素滲出和多數灰白色結核結節,同時腸壁常因纖維組織增生肥厚而與鄰近腸管或大網膜形成粘連。

3、其他

如腫瘤浸潤性增長破壞周圍組織形成粘連或個別未明原因的腸粘連。

腸粘連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腸粘連的檢查方法

腹部CT掃描:腹部CT掃描若能發現梗阻擴張腸管和正常腸管的口徑相接的“拐點”,又未發現其他病變的存在,高度提示腸壁外存在粘連索帶對腸腔的壓迫,間接支持腸粘連的診斷。

X線、超聲波等影像協助診斷:正常人腹腔內光滑濕潤,臟器間可以相互滑動。網膜、小腸、乙狀結腸等器官活動范圍大,肝、膽、脾、胃等與膈肌相連的臟器可隨呼吸上下移動。腸粘連時,這些臟器運動受限,在X線、超聲等影像實施監測下,觀察腹內臟器與腹壁或腹內臟器相互間的移動度,就可以間接反映腹內粘連的存在。

腹腔鏡檢診斷或剖腹探查:腹腔鏡檢可直接觀查腹腔內粘連組織,等同于開腹探查。對腹壁與腹腔內組織臟器間的膜狀或索帶狀粘連可同時進行腸粘連的松解治療,由于避免了開腹手術切口的損傷和縫合線結等異物存留,器械入口遠離粘連病變高發區,腹腔不開放暴露,術后可早期下床活動,胃腸功能恢復快,引發再粘連的機率大為降低。但腹腔鏡檢查需要特殊麻醉,作為腸粘連的診斷實用性不大。

2、腸粘連的診斷鑒別方法

腸粘連症狀應根據其他症狀鑒別其粘連程度和粘連部位。

腸粘連特別病人的臨床症狀可因粘連程度和粘連部位而有所不同,輕者可無任何不適感覺或者偶爾在進食后出現輕微的腹痛腹脹等,重者可經常伴有腹痛、腹脹、排氣不暢、噯氣、大便干燥、腹內有氣塊亂竄甚至引發不全梗阻。

腸粘連的危害

可能引發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絞窄性腸梗阻、腸壞死、腸瘺、繼發性化膿性腹膜炎、休克等。

腸粘連的防治方法

1、腸粘連的預防方法

粘連性腸梗阻重在預防, 預防措施包括減少組織缺血、保護腸管, 減輕損傷,手術結束時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去除異物、血塊和其他污染物等。

2、腸粘連的治療方法

治療粘連性腸梗阻,重要的是要區別是單純性還是絞窄性,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因為手術并不能消除粘連,相反地,術后必然還要形成新的粘連。所以對單純性腸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別是廣泛性粘連者,一般選用非手術治療,中藥治療組織可用復方大承氣湯。症狀體征輕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氣寬腸湯,也可配合針刺足三里,如有手術后早期發生的粘連性腸梗阻,多為單純性腸梗阻,而且這種新形成的粘連,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術治療效果常較滿意。

粘連性腸梗阻如經非手術治療不見好轉,甚至病情加重或懷疑為較窄性腸梗阻,特別是閉袢性梗阻,應盡早行手術治療,以免發生腸壞死。對反復頻繁發作的粘連性腸梗阻,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