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的正常值是多少

導讀:嗜酸性粒細胞的正常值是多少?嗜酸性粒細胞檢測是常規體檢中的指標之一,它屬于白細胞的一種,嗜酸性粒細胞是否正常對我們健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那么,嗜酸性粒細胞的正常值是多少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什么是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二、嗜酸性粒細胞的正常值:

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5%~3%;其絕對值為0~0.7×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減少,午夜時細胞數增多。這種細胞數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三、嗜酸性粒細胞的作用:

1、趨化與吞噬作用

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包括過敏反應中產生的ECF-A、補體活化過程中產生的ECF-C和T細胞來源的ECF-L等;受趨化因子作用后,嗜酸性粒細胞在體外對細菌、真菌和抗原抗體復合物等的吞噬能力已經得到證明,但在體內的吞噬作用尚需更確實的證據。

2、過敏反應調節作用

嗜酸性粒細胞參與IgE型超敏反應的調節作用。當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表面IgE與相應抗原結合誘發過敏反應時,會產生ECF-A吸引嗜酸性粒細胞聚集,并釋放組胺酶分解組胺,釋放芳基硫酸酯酶分解白三烯,消除過度的炎症反應。這樣,嗜酸性粒細胞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之間形成一個反饋的調節機制,在過敏反應強烈時嗜酸性粒細胞的這種調節作用更加明顯。

3、對寄生蟲感染的應答

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在對蠕蟲的免疫反應中,嗜酸性粒細胞有重要的作用。這類粒細胞的細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斷和補體C3的受體。在已經對這種蠕蟲具有免疫性的動物體內,產生了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蟲經過特異性IgE和C3的調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細胞可借助于細胞表現的Fc受體和C3受體粘著于蠕蟲上,并且利用細胞溶酶體內所含的過多氧化物酶等酶類損傷蠕蟲體。

在有寄生蟲感染、過敏反應等情況時,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機體受寄生蟲感染后,可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可激活補體,形成ECF-C;另一方面,寄生蟲抗原又使T細胞致敏,產生ECF-L。這些趨化因子可吸引許多嗜酸性粒細胞到寄生蟲感染部位,并釋放過氧酶等物質,對寄生蟲發揮毒性殺傷作用。

4、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嗜酸性粒細胞能釋放纖維蛋白溶酶;還可釋放磷脂酶D,分解能引起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因此,嗜酸性粒細胞參與防止血管內凝血,消除已形成的纖維蛋白。

四、嗜酸性粒細胞的臨床意義: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達10%以上。

(2)寄生蟲病: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達10%或更多。某些寄生蟲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導致白細胞總數高達數萬,90%以上為嗜酸性粒細胞,為嗜酸性粒細胞型類白血病反應。

(3)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可見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輕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5)某些惡性腫瘤:某些上皮系腫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6)某些傳染病:急性傳染病時,嗜酸性粒細胞大多減少,但猩紅熱時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7)其他:風濕性疾病、腦腺垂體功能減低症、過敏性間質性腎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其臨床意義甚小。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嗜酸性粒細胞的正常值是多少了吧。如發現嗜酸性粒細胞異常要引起警惕哦。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