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传染源是什么

疟疾的传染源是什么

1、疟疾的传染源是什么

疟疾病人及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末梢血中存在成熟的雌雄配子体时才具传染性。配子体在末梢血液中的出现时间、存在时间及人群的配子体携带率,随虫种不同而异。如间日疟在无性体出现2~3天之后出现配子体;而恶性疟则在无性体出现7~10天后。复发者出现症状时血中即有成熟的配子体。疟区的轻症患者及带虫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血中也有配子体。这类人员也可成为传染源。

疟疾传染期:间日疟1~3年;恶性疟1年以内;三日疟3年以上,偶达数十年;卵形疟 2~5年。

猴疟偶可感染人类,成为动物疟疾的传染源。

2、疟疾的临床表现

疟疾以寒战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且多发于夏秋季为其临床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是:急骤发病,首先表现恶寒战栗,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虽盖厚被而不觉温;继则壮热,体若燔炭,面色潮红,头痛如劈,口渴引饮,虽近冰水而不凉;最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降至正常,头痛消失,顿感轻松舒适,常安然人睡。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8小时左右。

多数疟疾患者,间歇一日后,又有类似症状的发作。所以周期性及间歇性是本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特征。

在上述典型发作的基础上,由于寒热的偏盛、感邪的轻重、正气的盛衰及病程久暂等不同,而有正疟、温疟、寒疟、瘅疟、劳疟等不同病类的区别。

3、疟疾的检查

3.1、血象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多次发作后下降,恶性疟尤重;白细胞总数初发时可稍增,后正常或稍低,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常增多,并见吞噬有疟色素颗粒。

3.2、疟原虫检查

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查疟原虫。并可鉴别疟原虫种类。骨髓涂片染色查疟原虫,阳性率较血片高。

3.3、血清学检查

抗疟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3周出现,4~8周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现已应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间接血凝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阳性率可达90%。一般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疟疾的怎么治疗

感染疟疾之后患者在发作期,包括退热之后,需卧床休息24小时,注意给患者多补充水分,饮食应多吃流质半流质食物,高蛋白食物为主。如果有腹泻呕吐的现象适当给患者进行补液,造成贫血的患者需要补充铁剂来补血。寒战期做好保暖工作,注意做好隔离工作。此为疟疾感染后的基础治疗。

在感染疟疾之后进入红内期时,需使用药物控制原虫,还要将红外期的原虫进行杀灭,防止疟疾复发。

如果患者的情况凶险,治疗时应以抢救为原则,其立即对疟原虫进行杀灭。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以防止内皮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崩裂的这种现象,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平衡。

如何预防疟疾

1、管理传染源

及时发现疟疾病人,并进行登记,管理和追踪观察。对现症者要尽快控制,并予根治;对带虫者进行休止期治疗或抗复发治疗。通常在春季或流行高峰前一个月进行。凡两年内有疟疾病史、血中查到疟原虫或脾大者均应进行治疗,在发病率较高的疫区,可考虑对15岁以下儿童或全体居民进行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执勤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灭蚊措施除大面积应用灭蚊剂外,量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2.1、要服用抗疟药,据统计,预防性服药发病率30%,不服用者为50%

2.2、刚到疫区,应服用3个月,因刚到时,旅途劳累,水土不服,抵抗力低,难适应,易发病。

2.3、雨季服药因雨季蚊子多,从中医角度说,雨季湿邪重,易困脾、伤阳,且雨季疟疾缠绵难愈易反复。

2.4、体内有少量的疟原虫,有免疫作用,发病率低

2.5、睡好,注意休息,当劳累身体抵抗力低时,易发病。

2.6、吃好,饮食多吃葱姜蒜、辣椒韭菜,蒜头面食等助阳之品,以补充阳气。

2.7、少吃芒果生湿之品,多吃菠萝,白萝卜,酸奶等化湿开胃之品。饮食宜忌在雨季尤其重要。

关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