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的防治措施
寄生蟲的防治措施
1、寄生蟲的防治措施
1.1、消滅傳染源。通過普查普治帶蟲者和患者,查治或處理儲蓄宿主。此外,還應做流動人口的監測,控制流行區傳染源的輸入和擴散。
1.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以及控制或殺滅媒介肢動物和中間宿主。
1.3、保護易感者。加強集體和個人防護工作,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改進生產方法和生產條件,用驅避劑涂抹皮膚以防吸血節肢動物媒介叮刺,對某些寄生蟲病還可采取預防服藥的措施。
在開展寄生蟲病的防治過程中,必須根據各地區,以及各種寄生蟲的具體情況,制訂防治方案。對土源性蠕蟲及經口感染的寄生蟲的控制與消滅,首先是注意管好糞便、水源,注意個人飲食衛生。
2、寄生蟲病的病因
發病主要取決于侵入體內的寄生蟲數量和毒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蟲體數量愈多、毒力愈強,發病的機會就愈多,病情也較重。宿主的抵抗力愈強,感染后發病的機會就愈少,即使發病,病情也較輕。寄生蟲病發病的過程是宿主與蟲體相互斗爭的結果。病理變化主要包括蟲體對宿主組織的機械性損傷引起的損害,蟲體分泌的毒素或酶引起的組織壞死,以及宿主反應引起的嗜酸粒細胞和其他炎性細胞的浸潤,甚至形成嗜酸粒細胞性膿腫和對幼蟲或蟲卵產生的嗜酸粒細胞性肉芽腫。
3、寄生蟲病的症狀
臨床症狀主要取決于侵入體內的寄生蟲數量和毒力以及寄主的免疫力。侵入的蟲體數量愈多、毒力愈強,發病的機會就愈多,病情也較重。
體內寄生蟲病:寄生蟲在人體內的機械性和化學性損傷、對營養的掠奪以及寄生部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對人體造成不同的損害。輕者出現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症狀,重者出現某些重要器官的嚴重病理損害,甚至致殘或致命。
體外寄生蟲病:疥螨感染的特點是明顯的搔癢、丘疹和線樣洞穴樣皮損。常在體表的多個部位同時發生。
寄生蟲病的檢查
檢查出寄生蟲病原體(蟲卵、幼蟲、成蟲)是確診寄生蟲感染性疾病的最直接依據。根據不同種類的寄生蟲感染人體后的寄生部位,采集相應的標本,如血液、糞便、陰道分泌物、胃髓等,涂片檢查蟲卵、蟲體、包囊等是目前最可靠的確診方法。
例如,可采用血涂片檢查瘧原蟲,糞便涂片檢查各種蠕蟲卵或腸道原蟲的滋養體和包囊,也可用陰道分泌物涂片檢查陰道毛滴蟲滋養體等。但是,此種方法檢出率較低,因此對輕度感染者需反復檢查,以免漏診。某些寄生蟲由于寄生于人體組織和器官中,用這些方法檢查效果不理想,則需應用免疫學診斷方法。如懷疑弓形蟲感染,可用免疫學方法檢測血中有無弓形蟲的特異性抗體;懷疑腦囊蟲病,可檢測腦脊液中有無囊蟲的特異性抗體;懷疑血吸蟲病,可做環卵沉淀、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免疫學試驗,檢測血中血吸蟲特異性抗體來進行診斷。
為何會感染寄生蟲病
蛔蟲病和蟯蟲病主要是患兒吃了帶有其蟲卵的食物而引起。絳蟲有豬肉絳蟲病和牛肉絳蟲病兩種。
前者是由于吃了未燒熟的“米豬肉”而被感染;后者是由于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而被感染。鉤蟲病是因為人體的皮膚直接接觸鉤蟲的幼蟲而感染,通常是由于兒童赤腳行走于被糞便污染的土地上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