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線菌病是什么
放線菌病是什么
1、放線菌病是什么
由放線菌引起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病變好發于面頸部及胸腹部,以向周圍組織擴展形成瘺管并排出帶有硫磺樣顆粒的膿液為特征。大劑量、長療程的青霉素治療對大多數病例有效,亦可選用四環素、紅霉素、林可霉素及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同時還需外科引流膿液及手術切除瘺管。此病無傳染性,注意口腔衛生可預防本病。
2、放線菌病病因
引起人類放線菌病常見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線菌屬中的以色列放線菌,牛型放線菌和賴氏放線菌,還有蛛網膜菌屬的丙酸蛛網菌和雙歧桿菌屬的艾氏雙歧桿菌,按傳統的習慣和臨床需要,將放線菌病放入真菌病,這些病原菌為厭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體中的一個正常菌叢,特別是口腔中常可見到,如有外傷、外科手術后即可發生感染、感染后常合并細菌感染、損害由中心逐漸通過竇道,向周圍蔓延,侵犯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筋膜、骨骼及內臟等處,可通過消化道和氣管傳播,極少數是通過血行播散。
3、放線菌病發病機制
放線菌小境在口腔微生物叢中立足,是通過對口腔表面特別是牙斑(dental plaque)的黏附,牙斑是覆蓋在釉面由涎蛋白和糖蛋白構成的薄層,黏附是通過蛋白與蛋白的復雜立體化學反應以及植物血凝素(lectin)糖類相互作用而取得的,后者還能介導口腔放線菌與米氏鏈球菌血鏈族(Streptococcus milleru group S.sanguis)及其他口腔菌叢的細胞共聚(cellular coaggregation),后者可以部分說明何以放線菌感染常為多微生物性,以及頸面,胸和中樞神經系統(CNS)膿腫中,何以常會分離到“伴隨”的口腔菌叢,“伴隨”菌叢在感染中可能起協同作用,因為它能保持放線菌生長所需的低氧張力環境,細菌須通過牙感染,操作或抽吸牙感染碎屑造成的黏膜破損,進入組織,才能致病,還可通過下消化道穿孔進入腹腔,婦女則可在生殖道發生上行性感染。
放線菌病症狀診斷
症狀:放線菌病可發生于人體的任何組織,據統計,發生于面頸部的占60%~63%,腹部占18%~28%,胸部占10%~15%,其他部位僅占8%左右,臨床上一般將廣義的放線菌病分為以下幾型:
頸面型放線菌病最常見,好發于頸面交界部位及下頜角,牙槽嵴,初期為局部輕度水腫和疼痛或無痛性皮下腫塊,隨之腫塊逐漸變硬,增大如木板樣,并與皮膚粘連,皮膚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紅或紫紅色,繼而腫塊軟化形成膿腫,破潰后形成多發性竇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膿液內可見直徑1~2mm呈分葉狀的淡黃色堅實的“硫磺顆粒”,具有診斷價值,如無繼發感染,疼痛一般不嚴重,局部淋巴結也不腫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響,不適感甚輕,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現牙關緊張,咀嚼功能受影響,晚期可發生骨膜炎、骨髓炎、骨質破壞。
胸部型放線菌病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肺門和肺底,開始幾周有不規則發熱、咳嗽、咯痰、胸痛、但無咯血,隨著病情發展,肺中出現小膿瘍,痰液呈黏液性帶血絲,提示肺實質有破壞,累及胸膜時可出現明顯胸痛并有胸水,感染播及胸壁后形成結節、膿腫、穿透胸壁和皮膚時則形成多發性竇道,排出物中有典型的“硫磺顆粒”,患者可出現進行性消瘦、發熱、乏力、貧血、夜間盜汗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如何預防放線菌感染
放線菌感染,相信大家這是每個人都不想患上的。因此我們要學會預防放線菌感染。那如何預防放線菌感染呢?
1、因放線菌感染絕大多數是內源性感染,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常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故盡量避免免疫抑制劑的大量應用。
2、相信大家都知道,當人體免疫下降的時候,則容易引起放線菌感染的。所以我們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這樣可以有效預防放線菌感染。
3、拔牙,化膿性細菌感染時,積極做好滅菌工作,避免放線菌侵入組織。
4、注意口腔衛生,及早治療病變牙齒,牙周和扁桃體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潰瘍灶應及早處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