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病如何預防
流行性出血熱病如何預防
目前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此病。出血熱疫苗,分為單價疫苗和雙價疫苗兩種,采用0、14天基礎免疫兩針,6個月加強一針的免疫程序進行疫苗接種,疫苗保護期為3~5年。前者可分別預防家鼠型出血熱或野鼠型出血熱,后者則對此兩型出血熱均有預防作用。
1、滅鼠和防鼠
滅鼠是防止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的關鍵,在流行地區要大力組織群眾,在規定的時間內同時進行滅鼠。滅鼠時機應選擇在流行性出血熱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進行。春季應著重滅家鼠,初冬應著重滅野鼠。
目前常用的有機械法和毒餌法等,機械法可用鼠夾、鼠籠等捕殺鼠類。
毒餌法主要用鼠類愛吃的食物作誘餌,按一定比例摻入滅鼠藥制成毒餌,投放在鼠洞或鼠經常出沒的地方。滅家鼠常用的有敵鼠鈉、殺鼠靈,滅野鼠的有磷化鋅、毒鼠磷、萬敵鼠鈉、氯敵鼠等。毒餌法滅鼠收效高,但缺點是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餌的3天內應派人看守,3天后應將多余的毒餌收回銷毀。家庭中在晚上入睡前安放毒餌、白天收回。
因鼠類的繁殖能力極強,所以滅鼠工作應持之以恒,略有放松,即前功盡棄。
在滅鼠為主的前提下,同時作好防鼠工作。床鋪不靠墻,睡高鋪,屋外挖防鼠溝,防止鼠進入屋內和院內。新建和改建住宅時,要安裝防鼠設施。
2、滅螨、防螨
要保持屋內清潔、通風和干燥,經常用滴滴畏等有機磷殺蟲劑噴灑滅螨。清除室內外草堆。
3、加強食品衛生
做好食品衛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類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飯菜必須加熱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做好消毒工作
對發熱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動物尸體及其排泄物等,均應進行消毒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5、注意個人防護
在疫區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不坐草堆,勞動時防止皮膚破傷,破傷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時,要穿襪子,扎緊褲腿、袖口,以防螨類叮咬。
出血熱的症狀
出血熱潛伏期為5~46天,一般為1~2周。本病典型表現有起病急,有發熱(38~40℃)、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全身關節痛等症狀,皮膚粘膜三紅(臉、頸和上胸部發紅),眼結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現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瘀斑,或呈條索狀、抓痕樣的出血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退燒,但症狀反而加重,繼而出現低血壓、休克、少尿、無尿及嚴重出血等症狀。
典型的出血熱一般有發熱、低血壓、少尿、多尿及恢復五期經過。如處理不當,病死率很高。因此,對病人應實行“四早一就”,即早發現、早診斷、早休息、早治療,就近治療,減少搬運。
出血熱早期症狀主要是發熱、頭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極易與感冒混淆,造成誤診而延誤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現發熱、頭痛、尿少、水腫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腎炎或泌尿系統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惡心、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少數患者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症狀,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或白細胞數增高,與敗血症非常相似。
1、發熱期: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症狀。
大多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及肌瘤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症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
2、低血壓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一般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后不久,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4、多尿期: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于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
5、恢復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液稀釋與濃縮功能逐漸恢復,精神及食欲逐漸好轉,體力逐漸恢復。
出血熱的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發病早期即可檢測到蛋白尿,轉氨酶升高。血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增多,血小板顯著減少。
2、抗原檢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中馬爾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敏感度為40ng/ml),可用于早期診斷。
取皮膚組織活檢,應用免疫組化法檢測馬爾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學檢測:應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ELISA等檢測抗馬爾堡病毒IgM和IgG抗體。一般IgM抗體在發病后第7天出現,持續2~3月,單份血清IgM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IgG抗體,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診斷。
4、核酸檢測[LD1]:逆轉錄PCR(reversetranscriptionRT-PCR)和實時逆轉錄PCR(realtimereversetranscriptionPCR)檢測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診斷。
5、病毒分離:接種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細胞,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陽性者可以診斷。但必須注意,馬爾堡病毒分離只能在BSL4級實驗室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