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一、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感染血吸虫会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肝脏不适等症状,严重危害人们健康,人们称它为“瘟神”。那么如何预防血吸虫病呢?
血吸虫病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就是水源,所以必须要注意日常饮水安全。如果发现有水源被污染,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或消灭存活的尾蚴。这种吸血虫生命力极强,需要彻底消灭干净,才能远离疾病的困扰。
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应该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逐步兴建自来水,这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最好方法。
渔、船民是感染血吸虫的高危人群,由于长时间在水上作业、生活,接触疫水而被感染的机会极大,因此应买一些血防专用防护药品,在每次下水前涂擦暴露在外的皮肤,捕鱼时尽可能穿连鞋的橡胶衣裤或较厚的长衣长裤。
饮水和用水时应提取河心深处的水,也可以将水烧热至60℃以上再饮用,有条件的用桶和缸盛水,按每50千克水加漂白精片0.5克(或加生石灰12.5克)的比例,搅拌后静置15分钟后使用。同时渔、船民每年至少主动接受1次血吸虫病检查和2次吡喹酮的治疗。
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二、血吸虫病有何表现
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血吸虫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受染,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最敏感。
血吸虫病在侵袭期患者可带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在急性期变现为发热,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肝脾肿大,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到了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到晚期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1、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2、急性期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2.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2.3、肝脾肿大。
2.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3、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4、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那么血吸虫病的危害有哪些呢?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
三、血吸虫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是由于感染血吸虫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全国血吸虫病病人有84.3万,其中晚期病人2.8万,疫情有向城市蔓延之势。
血吸虫病的危害主要是损害感染者的肝、脾,使肝、脾功能严重受损,病人往往失去劳动能力。晚期病人出现肝硬化、腹水、脾肿大、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甚至死亡。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血吸虫同样能感染其他脊柱动物。
四、血吸虫病如何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治疗原则是首先要挽救患者的生命。因病情较重,应加强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防止病情恶化,使患者尽快脱离危险。在积极挽救生命的同时,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早进行抗虫治疗,以杀灭血吸虫和彻底消除症状。
支持和对症治疗:早期卧床休息,同时口服维生素类药物。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补充水、盐及能量物质。当重症患者不能进食时,要从静脉给予补充能量。对一般轻型和中型患者的发热用吡喹酮即可逐渐退热。对高热、中毒症状严重的重型患者可于杀虫治疗前或同时合并应用皮质激素类退热药物,这样对改善病情的作用更快。对出现休克要立即实施抗休克疗法。
病原治疗:轻型及体温在40°C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患者,可近早使用吡喹酮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中型或重型患者,先用支持疗法,治疗合并症,改善集体状况,再作病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