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是怎么回事

導讀:小兒麻痹症是怎么回事?小兒麻痹症的患者會出現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有的患兒還會發生癱瘓。兒童有這些症狀要提防小兒麻痹症了。那么,小兒麻痹症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一、什么是小兒麻痹症?

脊髓灰質炎(poliomyelitis,以下簡稱polio)又名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咽痛和肢體疼痛,部分病人可發生弛緩性麻痹。流行時以隱匿感染和無癱瘓病例為多,兒童發病較成人為高,普種疫苗前尤以嬰幼兒患病為多,故又稱小兒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其主要病變在脊髓灰質,損害嚴重者可有癱瘓后遺症。

二、小兒麻痹症是怎么回事?

1、多見原因:病毒感染

脊髓灰質炎病毒自口,咽或腸道粘膜侵入人體后,一天內即可到達局部淋巴組織,如扁桃體,咽壁淋巴組織,腸壁集合淋巴組織等處生長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時人體產生多量特異抗體,可將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隱性感染。

否則病毒進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在第3天到達各處非神經組織,如呼吸道,腸道,皮膚粘膜,心,腎,肝,胰,腎上腺等處繁殖,在全身淋巴組織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進入血循環(第二次病毒血症)。

如果此時血循環中的特異抗體已足夠將病毒中和,則疾病發展至此為止,形成頓挫型脊髓灰質炎,僅有上呼吸道及腸道症狀,而不出現神經系統病變。

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強或血中抗體不足以將其中和,病毒可隨血流經血腦屏障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嚴重者可發生癱瘓。偶爾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經傳播到中樞神經系統,特異中和抗體不易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故腦脊液和糞便內病毒存留時間較長,因此,人體血循環中是否有特異抗體,其出現的時間早晚和數量是決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因素。

2、其他原因:

①、不正常的負重是小兒麻痹症的病因,因為肌力失衡與筋膜攣縮,是引起肢體畸形的重要因素,而不正常的負重,則促使畸形惡化,形成小兒麻痹症。

②、小兒麻痹症的病因還有就是因為肌肉、筋膜的變性,由于肌肉長期癱瘓,肌肉發生變性,筋膜增厚、攣縮,導致肢體畸形,無法恢復,從而導致了小兒麻痹症。

③、肌力的失衡是小兒麻痹症的病因之一,正常的肢體,由于某一個部位的伸肌和屈肌、內收肌與外展肌、等,均處于對抗而平衡的狀態。當某一部位、某一組肌肉發生癱瘓,則生理性平衡受到破壞。小兒麻痹症的初期是隨著肌肉的單向運動收縮,久之則發生肌肉、筋膜和關節囊等軟組織萎縮,進一步發展為骨與關節的畸形,形成了小兒麻痹症。

④、注射與創傷,曾經接受過注射或骨折、手術及其他原因所引起創傷的肢體容易發生癱瘓。這種相關已被動物實驗性感染所證實。其原因與沿神經播散無關,而與脊髓相應部位血管反射性擴張導致血行性播散有關。這也是引起小兒麻痹症的病因。

⑤、遺傳因素,癱瘓型脊髓灰質炎好發于某些家庭,其成員在相隔多年后相繼發生本病。其原因不能用家庭內傳播來解釋,而提示遺傳因素的作用。這也屬于誘發小兒麻痹症的病因之一。

三、小兒麻痹症的病理變化:

脊髓灰質炎最突出的病理變化在中樞神經系統(本病毒具嗜神經毒性),病灶有散在和多發不對稱的特點,可涉及大腦、中腦、延髓、小腦及脊髓,以脊髓損害為主,腦干次之,尤以運動神經細胞的病變最顯著。

脊髓以頸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質細胞損害為多,故臨床上常見四肢癱瘓。大部分腦干中樞及腦神經運動神經核都可受損,以網狀結構、前庭核及小腦蓋核的病變為多見,大腦皮層則很少出現病變,運動區即使有病變也大多輕微。偶見交感神經節及周圍神經節病變,軟腦膜上可見散在炎性病灶,蛛網膜少有波及。腦脊液出現炎性改變。

無癱瘓型的神經系統病變大多輕微。脊髓灰質炎病毒經口進入人體后,即侵入咽部和腸道的淋巴組織,則形成隱性感染;抗體低下病毒則進入血循環,引起病毒血症。若機體缺乏免疫力,病毒隨血流經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并沿神經纖維擴散,引起無癱瘓期症狀;如果運動神經元受損嚴重,則導致肌肉癱瘓,引起癱瘓期症狀。

看了以上的介紹,現在你知道小兒麻痹症是怎么回事了吧。小兒麻痹症的易感人群要注意預防哦。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