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症狀

肝吸蟲病是什么病

1、肝吸蟲是什么病

華枝睪吸蟲簡稱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華肝蛭。成蟲寄生于人體的肝膽管內,可引起華支睪吸蟲病,又稱肝吸蟲病。作為華支睪吸蟲第一中間宿主的淡水螺可歸為4科6屬8個種,最常見的有:紋沼螺、赤豆螺(傅氏豆螺)、長角涵螺。這些螺均為坑塘、溝渠中小型螺類,適應能力強。

螺不能在水內生活,尾蚴不能逸出,而進一步發育為囊蚴。

華支睪吸蟲對第二中間宿主的選擇性不強,國內已證實的淡水魚宿主有12科39屬68種。但從流行病學角度看,養殖的淡水鯉科魚類,如草魚(白鯇,鯇魚)、青魚(黑鯇)、鰱魚、鳙魚(大頭魚)、鯪魚、鯉魚、鳊魚和鯽魚等特別重要。野生小型魚類如麥穗魚、克氏鰷魚感染率很高,與兒童華支睪吸蟲病有關。

2、肝吸蟲病的症狀

肝吸蟲病症狀輕重不等,一般可將其分為三度:①輕度可無自覺症狀,只在糞便檢查時才發現蟲卵者。或有輕度胃腸道症狀,如食后胃部有壓痛感,軟便等。約占35%。②中度主要有較明顯胃腸道症狀,如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右上腹脹痛,肝大,輕度水腫。如并發細菌感染可繼發膽管炎、膽囊炎。約占55%。③重度有明顯胃腸症狀,反復腹瀉或便秘,右上腹疼痛或有脾大、腹水、貧血等。多見于兒童,約占10%。

同一患者可有上述臨床類型中幾種同時存在。此外,尚有極少數來自非流行區,初次大量感染的患者,于感染后1個月左右可突然發病,呈寒戰、高熱,中上腹或右上腹脹痛,肝大伴壓痛,輕度黃疸,亦有脾腫大者。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高。極個別患者出現類白血病反應。數周后急性症狀消失而仍有消化不良、乏力、肝大等表現。

3、肝吸蟲病是怎樣引起的

肝吸蟲病成蟲主要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如貓、狗、豬、鼠)的肝膽管內。在流行區,患有本病的人或動物,蟲卵經常隨膽汁進入腸內,混于糞便中排出體外。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豆螺或沼螺吞入消化道內孵出毛蚴,經胞蚴、雷蚴一系列的發育和繁殖,最后形成許多尾蚴。成熟尾蚴自螺尾逸出,在水中游動,遇到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或蝦,則侵入體內,形成囊蚴,囊蚴具有感染性。

在流行區,本蟲第一中間宿主豆螺、沼螺和第二中間宿主鯉科魚及小雜魚等生活在同一水域中,并以人畜糞便養魚,如常把人畜糞便倒入魚塘或在魚塘上修建廁所,就可造成魚類的大量感染。

怎樣預防肝吸蟲病

應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大力開展衛生宣傳教育工作,使群眾了解本病的傳播途徑及其危害性,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魚、蝦,這是預防本病最有效的措施。同時,不要用生魚、蝦喂貓、犬和豬等動物。此外,切過生魚、蝦的刀和盛過生魚、蝦的器皿必須洗干凈、消毒后再用,以免再污染其他食物,使人感染此病。

1、加強對飲食業工作人員的衛生宣傳和衛生監督,不出售未經煮熟的魚蝦和污染的肉食。

2、華支睪吸蟲病流行地區應進行普查和普治。

3、做好糞便管理,對貓、狗、豬等的糞便應加強管理,不使未經無害處理的糞便進入魚塘,也不能將其存放在可能與食物有接觸機會的地方。同時,要防止水源的污染。

4、管理好貓、犬、豬等保蟲宿主,減少其傳播機會,這也是本病預防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得了肝吸蟲病怎么辦

1、一般治療

病人可伴有嚴重的營養不良,應加強營養、補寬多種維生素,糾正貧血,保護肝臟,并發感染時積極抗感染治療。

2、抗病原體治療

我國治療華支睪吸蟲病的藥物在20世紀50~70年代主要有氯喹、呋喃丙胺、硫雙二氯酚、硝硫氰胺及六氯對二甲苯等,這些藥物對華支睪吸蟲均具有一定的驅治效果,但由于這些藥物療效不夠理想。或副反應較大,或療程偏長而逐漸被其他藥物替代。70年代后期至今,隨著廣譜抗蠕蟲藥物毗喹酮的問世,我國各地治療華支睪吸蟲病多采用吡喹酮和廣譜抗線蟲藥物阿苯達唑。

3、對症與支持療法

3.1、重度感染兼有營養不良、肝功能異常或肝硬化者,應加強營養,糾正貧血,保護肝臟,以改善全身狀況,并及時進行驅蟲治療。

3.2、合并病毒性肝炎時,除積極保護肝臟外,應在病情改善的基礎上盡早進行驅蟲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