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的概述
1、定義
結節性紅斑是一種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組織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見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認為該病與多種因素有關。結節性紅斑常見于小腿伸側,臨床表現為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炎性結節,青年女性多見,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復發。
2、別稱
無
3、發病部位
小腿伸側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中青年女性
6、科室
皮膚科
結節性紅斑的典型症狀
1、結節性紅斑的典型症狀
結節性紅斑常見于小腿伸側,臨床表現為紅色或紫紅色疼痛性炎性結節,青年女性多見,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復發。發病前有感染史或服藥史,皮損突然發生,為雙側對稱的皮下結節,自蠶豆至核桃大不等,數目達10個或更多,自覺疼痛或壓痛,中等硬度。早期皮色淡紅,表面光滑,輕微隆起,幾天后,皮色轉暗紅或青紅,表面變平。3~4周后結節逐漸消退,留暫時色素沉著,結節始終不發生潰瘍。皮損好發于脛前,也可見于大腿、上臂伸側及頸部,少見于面部。
2、結節性紅斑的分類
根據中醫辨證可分為以下幾類:
濕熱型:多因濕熱下注,凝滯血脈,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而成,症狀起病較急,病前有輕重不等的發熱、全身不適、關節痛等症狀,以后在小腿伸側出現略高出皮面的鮮紅色紅斑結節局部灼熱、壓痛明顯、不破潰,重者下肢浮腫。
濕寒型:症狀結節反復發作,徑久不消,關節痛,遇寒加重。多因脾虛濕盛、陽氣不足、腠理不固,以致寒濕之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發病。
氣滯血瘀型:病情緩慢,反復發作,皮損暗紅,稍高出皮面、灼熱、壓痛明顯、尿黃、大便結、舌暗或有瘀斑,舌質紅、脈沉緩。
氣虛血瘀型:兩下肢屈側足踝上方,3-5cm大小暗紅色硬結斑塊,中等硬,輕度壓痛,紅斑消退后留有褐色萎縮性疤痕。瘀阻經絡,營養不良、月經衍期、面色無華、脈細無力、舌淡苔光、每年逢春復發加重。
血熱瘀滯型:全身症狀有乏力、午后低熱、五心煩熱、結節較堅實,不易消散,反復纏綿、苔溥白,舌質紅、脈細數,素有瘰疬痰核(淋巴結核)或其它結核病。
結節性紅斑的病因病機
1、鏈球菌感染
某些患者可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咽峽炎和急性扁桃體炎之后。
2、結核菌感染
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該病與結核感染有密切關系。國內統計同時合并結核菌感染,或有陳舊性結核病灶,或結素試驗陽性者,占60%以上,認為該病是機體對結核菌或其毒素的過敏現象。
3、藥物
某些藥物尤其是溴劑、磺胺藥以及口服避孕藥,是該病最常見的致病原因。
4、遲發性變態反應
該病是一種由許多原因引起的皮膚變態反應,真正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有人認為該病是一種血管對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的遲發性變態反應。
5、其他疾病
其他如自身免疫病、潰瘍性結腸炎、結節病等均可伴有結節性紅斑。此外,急性、慢性白血病,也可伴發該病。
結節性紅斑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根據典型的皮膚損害,好發于小腿脛前,有壓痛,不破潰,發病前有感染史,服用藥物史(磺胺類、避孕藥、溴及碘劑等),結合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現為皮下脂肪小葉間隔性脂膜炎即可確診。
需要與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和硬性紅斑鑒別。
結節性紅斑的并發症
本病還可在某些疾病中作為一種伴發症狀出現,如肉樣瘤、麻風、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淋巴瘤、白血病、Behcet病、結締組織病等。
結節性紅斑的防治方案
1、結節性紅斑的預防方法
針對病因不明的結節性紅斑,并沒有辦法預防。其他疾病引起的結節性紅斑,則需針對原發病采取相應預防,如接種卡介苗來預防結核,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增強機體免疫等。
2、結節性紅斑的治療方法
全身治療
尋找病因予以相應治療。急性期可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寒及強勞動。有明顯感染灶者,可配合抗生素。
疼痛較著者可口服止痛藥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及布洛芬等。有明顯感染者,給抗生素。嚴重者,給予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潑尼松(強地松),或倍他米松/二丙酸倍他米松(得寶松)肌注,3周1次,可迅速控制病情。另外,可用10%碘化鉀合劑,每天3次,服2~4周。該法安全有效,但應注意長期應用可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病情頑固者,可應用羥氯喹、氨苯砜,也可服中藥雷公藤片或昆明山海素片。全身治療也可用紫外線、蠟療,透熱或音頻電療。
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原則為消炎、止痛。外用魚硼軟膏,10%樟腦軟膏敷包扎或75%酒精局部濕敷,另外外涂皮質激素軟膏,有止痛作用。也可皮損內注射去炎松混懸液約0.3毫升加2%普魯卡因溶液中注射,對結節持續劇烈疼痛者有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