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肝炎的概述
1、定义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由于引发肝炎的病因不同,虽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2、别称
肝炎
3、发病部位
肝
4、传染性
有传染性
5、高发人群
所有人群
6、科室
传染科,肝炎科,消化科
肝炎的典型症状
1、肝炎的典型症状
早期症状:
1.1、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差、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没有饥饿感,厌吃油腻食物,活动后易感疲倦等。
1.2、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
1.3、巩膜或皮肤黄染,或出现“三黄”症状。
1.4、出现肝区隐痛、肝区肿大。
1.5、出现蜘蛛痣和肝掌症状。
晚期症状: 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症状。
2、肝炎的分类
肝炎的种类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肝炎的病因病机
1、肝炎的病因
1.1、肝炎致病因素多种多样,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和毒物、酒精等,侵害肝脏,使得肝脏的细胞受到破坏。
1.2、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本病遍及全球,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泻及腹胀,部分病例有发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检查中发现。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等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密切接触等传播,所以乙肝发病具有家族性。
1.3、中医认为肝炎患病的原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由于饮食不节、失节,损伤了脾胃而不能化湿,湿热内生,困脾伤肝,造成肝胆脾胃不和,从而加遽了对正气的损伤,导致了肝炎 的发生。另外,由于正气不足,极容易感染疫毒。
1.4、肝炎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2、肝炎的流行病学
肝炎病毒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肝炎病毒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体液,唾液,精液中,具有广泛的传染性。
肝炎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
1、肝炎的诊断
1.1、临床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有关肝炎病原学检查为阳性。
1.2、黄疸深而持续时间长达3周以上,具有“三分离”特征,即黄疸重而消化道症状轻。黄疸重而ALT上升幅度低。但病初ALT可明显升高,而后出现黄疸深,ALT下降,黄疸重而PT和PTA下降不明。
1.3、具有梗阻性黄疸特征,皮肤瘙痒,陶土色大便,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可达正常水平10倍左右,而且持续时间长。血清AKP,R-GT,总胆固醇及血清脂蛋白X等可轻度至中度增高而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1.4、除外药物等原因及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所致肝外梗阻性黄疸。
1.5、肝组织学检查符合急性淤胆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
2、肝炎的鉴别
肝炎可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其它毒药导致的肝炎相鉴别。
肝炎的并发症
肝炎容易转化为肝硬化、肝癌。
1、 肝硬化: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肝硬化的早期症状有乏力、易疲倦、体力减退、消化不良、面消瘦黝黑等,肝硬化晚期症状多半有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食欲减退、伴有恶心、呕吐、门静脉高压、腹水等。
2、 肝癌:
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痛、乏力、消瘦、黄疸、腹水等症状。
肝炎的防治方案
1、肝炎的预防方法
1.1、控制传染源。应与病毒携带者进行隔离,对肝炎患者应给予治疗与管理。
1.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与饮食卫生,做好餐具消毒工作。
1.3、注意戒酒。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损害作用,为预防肝炎,最好减少酒精摄入量。
1.4、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牛奶等食品。
1.5、规律服药。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与说明下使用。
2、肝炎的治疗方法
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