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損傷臨床症狀
半月板損傷臨床症狀
1、半月板損傷臨床症狀
有的病人可出現膝關節交鎖症狀,所謂膝關節交鎖即是指膝關節在某種體位時,屈伸都受到限制,并伴有明顯疼痛。半月板損傷的交鎖症狀多發生于膝關節伸直至130°~140°時。慢性期時,膝關節疼痛減輕,但可出現膝關節打軟,上下樓梯時疼痛加重,休息后可好轉,久之可伴創傷性關節炎,股四頭肌萎縮等。
膝關節突然旋轉內或外扭傷或跳起落地時扭傷,傷后立即出現疼痛,且漸腫脹。部分患者此后多次扭傷發作腫痛,并引起其他症狀。疼痛患者往往訴關節一側內或外痛,或后方痛,位置較固定,有些患者在膝關節伸屈活動到某一位置上出現疼痛,如接近伸直位時,多不能全伸。當疼痛伴有伸直障礙和彈響時,即彈響過后疼痛消失同時可完成伸直動作,半月板損傷的可能性極大。打軟腿感到肌肉無力控制關節,常有突然要跪倒的趨勢,特別是上下臺階。
2、半月板損傷的原因
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部猛然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如扭傷時膝關節屈曲程度愈大,撕裂部位愈靠后。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在嚴重創傷病例,半月板,十字韌帶和側副韌帶可同時損傷。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可發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后角、中部或邊緣部。損傷的形狀可為橫裂、縱裂、水平裂或不規則形,甚至破碎成關節內游離體。
3、半月板損傷的治療
如關節有明顯積液(或積血),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出積液;如關節有“交鎖”,應用手法解除“交鎖”,然后用上自大腿上1/3下至踝上的管型石膏固定膝關節于伸直位4周。石膏要妥為塑型,病人可帶石膏下地行走。在固定期間和去除固定后,都要積極鍛煉股四頭肌,以防肌肉萎縮。應及早手術切除損傷的半月板,以防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術后伸膝位加壓包扎,次日開始作四頭肌靜止性收縮練習,2~3天后開始作直腿抬高運動,以防股四頭肌萎縮,兩周后開始下地行走,一般在術后2~3個月可恢復正常功能。
半月板損傷的恢復鍛煉
1、坐于躺于床邊,膝以下懸于床外。保護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極限處保護10分鐘。必要時可于踝關節處加負荷。
2、仰臥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雙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必要時可于踝關節處加負荷(負荷不應過大,否則肌肉不能放松,即無效果)。要求同上。
3、坐椅上,患側足尖頂墻或固定,緩慢向前移動身體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動,數分鐘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動,至極限。
4、坐在床上,雙手抱住腳踝,使腳跟緩慢接近臀部,術后第三周開始。開始前測量腳跟與臀部間距離,利用6-8周時間抱至與健側腿角度相同。此練習應循序漸進,切忌盲目冒進或畏痛不前。
5、俯臥位(臉向下趴于床上),雙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關節,使膝關節屈曲(可用長毛巾或寬帶子系于腳腕處,以便于牽拉)。或由他人幫助,但絕對禁止暴力推拿。
如何預防半月板損傷
1、預防半月板損失的方法,半月板損傷多見于球類鍛煉員、礦工、搬運工等。當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內外側副韌帶緊張,關節穩定,半月板損傷機會少。在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膝關節處于半屈曲位時,半月板向后方移動,如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半月板來不及退開而被擠壓,就可引起損傷及撕裂。
2、半月板損傷時間長了便容易引起肌肉萎縮,表現為行走時常感到患腿無力而突然出現“腿軟”。走路時感覺關節不適,有滑落感,疼痛。在走高低不平的道路、上下臺階或樓梯時最明顯,關節也許還有彈響聲。
3、人們在上下樓梯時,必須全神貫注,且踏穩之后,再動第二步,如此“腳踏實地”,才可避免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