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發病原因

中耳炎發病原因

1、中耳炎發病原因

1.1、呼吸道及鼻咽部感染:當兒童患有感冒、鼻炎、咽炎等呼吸道及鼻咽部等疾病時,而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細菌病毒就會通過呼吸道等進入體內,常常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當鼻咽部存在大量細菌的時候,這些病原體就很容易進入耳部。

1.2、嬰兒喂奶不當:如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從而進入咽鼓管,導致咽鼓管受感染,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所以,寶寶喝奶或其他飲料時,要將他的頭抬高一些,并隨時給他擦掉流出來的水或奶。

1.3、外耳蔓延:有一些媽媽在給兒童掏挖耳朵,雖然十分謹慎小心,但是可能兒童的不安分等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從而導致耳朵里的分泌物進入中耳,這些分泌物含有不少的細菌,使中耳受到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症。

2、中耳炎的症狀表現

2.1、耳痛。慢性中耳炎患者可有隱隱耳痛,耳痛常為,慢性中耳炎患者的首發症狀,疼痛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本病常伴有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后可暫時減輕。

2.2、耳聾。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耳聾輕重不一,因多是單耳發病,易被忽視。此種耳聾,多與病性的進展成正比,即病變較重,耳聾也加重。

2.3、耳鳴。慢性中耳炎患者常會,出現耳鳴症狀,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有時會間斷一下再次出現。

2.4、耳流膿。耳流膿是慢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狀。膿液的性質可為粘液、粘膿或純膿性。非危險型流膿較稀薄,無臭味。危險型流膿雖不多,但較稠,多為純膿性,并伴有異臭味。

3、中耳炎的危害

3.1、若化膿性中耳炎不及時治療的話,人體會出現發熱、怕冷、食欲減退、嘔吐、腹瀉等全身性中毒反應,耳痛尤其劇烈。如果是小兒,往往會使患兒從睡夢中痛醒、哭鬧不安,當咳嗽、噴嚏、吞咽時,疼痛還會加重。

3.2、中耳炎也能導致癌症發生,變成中耳癌。中耳癌臨床上所表現的症狀有持續性耳痛,耳鳴,重聽,劇烈時放射到面部,顳部或乳突部,流出惡臭水樣血性分泌物,耳內有菜花樣新生組織。這往往是因為中耳炎患者并發膽脂瘤或乳突炎后也沒有及時的進行治療,久而久之就惡化成癌了。

3.3、由于鼓室相隔頭顱很近,所以若不及時治療中耳炎的話很有可能并發如腦膜炎、腦膿腫、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病症造成生命威脅,尤其是那些嚴重高熱、呼吸衰竭的病人必須緊急處理,不然很有可能死亡。

中耳炎的治療方法

1、積極治療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竇炎、慢性扁桃體炎。

2、藥物治療:單純型以局部用藥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聰聰滴耳油能治療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預防復發達到根治。

3、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患耳朝上。將耳廓向后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滴入藥液3~4滴。然后用手指輕按耳屏數次,促使藥液經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數分鐘后方可變換體位。注意滴耳藥液應盡可能與體溫接近以免引起眩暈。

4、鼓膜大穿孔影響聽力,在干耳后2個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補術或鼓室成形術。

5、骨瘍型中耳炎,引流通暢者,以局部用藥為主,但應注意定期復查。引流不暢或疑有并發症者及膽脂瘤型中耳炎,應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并發症。

中耳炎的護理措施

1、吹干耳朵

每當你弄濕耳朵,不論是否有感染的跡象,應記得去除耳朵內的水分。將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讓吹風機距離耳朵5—10厘米之遠,向耳內吹。以暖風或冷風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細菌及霉菌生長的溫濕環境。

2、游泳時請戴耳塞

愛游泳的人不要因為怕患中耳炎就不下水,你可以戴上柔軟的耳塞,并選擇干凈的游泳池,不要在骯臟的水域游泳。洗頭發或洗澡時,也別忘了戴耳塞。如果你容易患中耳炎,則保持耳朵干燥是特別要緊的。

3、勿經常清除耳垢

耳垢有若干用途,包括提供良性菌棲身處。這是耳內天然的防御措施,勿用棉花棒挖除。此外,被耳垢覆蓋的耳道有防潮功效。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