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偏低是什么原因

體溫偏低是什么原因

1、寒冷的環境引起體溫偏低

低體溫被定義為低于35攝氏度。體溫低會降低包括大腦和心臟在內的主要身體器官功能。由寒冷環境造成的低體溫者可能會因為腦功能下降引起的昏昏沉沉而意識不到自己需要庇護所。其它體溫低于正常水平的症狀還包括顫抖,說話速度減緩或含糊不清,協調性降低,動作緩慢,血壓低和脈搏弱等。老年人更容易受體溫低的影響,在15度室內溫度下就有可能死亡。此外,健康機構還指出,使用酒精和其它致醉物質會增加低體溫風險。

2、疾病會引起體溫偏低

膿毒疾是一種有生命危險的身體對血液感染的炎症反應。抵御感染的細胞因子會誘發大量炎症。這就會擴張全身血管并在器官內的小血管形成血栓,導致血壓降低和器官受損。膿毒疾患者的體溫可以過低或過高。其它症狀還包括白血細胞數量過高,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降低和血液出現細菌等。與膿毒疾有關的低體溫是一個不良結果。在美國,每年都有數十萬人死于膿毒疾。這種疾病經常由住院感染引起,早期診斷和治療很重要。

3、中醫闡述體溫偏低原因

陽氣是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陽氣足則人體各項功能狀態飽滿,陽氣虛則功能狀態低下。陽氣不足的人體溫會偏低一點,一般在35.5~36℃之間。陽氣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也就是常說的天人相應,比如冬天就要講究潛藏陽氣,否則來年容易生病。

體溫降到35℃時,被稱為低體溫症,患者自覺畏寒怕冷、皮膚濕冷、四肢冰涼、不愿起床,走路困難,老年人和營養不良者最易出現,秋冬季發生低體溫的老人約占10%。當老年人的體溫低于35℃超過24小時,容易出現心跳驟停。體溫降低至32℃時,寒戰消失并出現昏睡;降至28℃時會出現室顫,最終可致心臟停搏;降至25℃時,患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微弱;降至20℃時,心臟將停止跳動。

體溫偏低的預防保健

1、注意著裝保暖穿防寒服防寒服隔熱值高、攜帶方便,既能防風,又能防水,是一種理想的防寒用具。

2、寒從腳下起鞋的材料要選通氣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膠與塑料鞋,腳在出汗以后,易發生凍傷。硬而緊的鞋子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也易發生凍傷。當腳趾有麻木感時(凍傷預兆),可作踏步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3、經常活動按摩要盡量減少皮膚暴露部位,對易于發生凍瘡的部位,有必要經常活動或按摩。避免接觸導熱快的物品。如金屬與赤手或雪與臀部的接觸,可使熱量加速喪失,引起局部凍傷。

體溫過低加重時,身體就難以再次自我加熱,因此須從體外加熱。如進行體外快速加熱會促使冰冷的血液流人體內,進一步加重病情。可將熱體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部,腋窩,后頸,腕部,襠部,這些部位血流接近體表,可以攜帶熱量進人體內。

4、及時補充能量人體在寒冷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就必然代謝增加,體力消耗增多,只有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取。

身體的正常體溫

每日早晚、人體各個部位及男女之間的體溫均存在著差異。人體正常體溫有一個較穩定的范圍,但并不是恒定不變的。正常人口腔溫度(又稱口溫)為36.3℃~37.2℃,腋窩溫度較口腔溫度低0.2℃~0.5℃,直腸溫度(也稱肛溫)較口腔溫度高0.2℃~0.6℃。一天之中,清晨2~5時體溫最低,下午5~7時最高,但一天之內溫差應小于0.8℃。另外,女子體溫一般較男子高0.35℃左右。女子體溫在經期亦有些許變化。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2℃),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人體正常體溫平均在36~37℃之間(腋窩),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發熱,38℃以下是低熱,39℃以上是高熱。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