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

盜汗的概述

1、定義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即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2、症狀部位

全身。

3、症狀科室

內科。

4、常見病因

中醫認為盜汗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有些疾病比如甲亢、糖尿病,結核等也會有盜汗的症狀。

盜汗的原因及發病機制

盜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凡是影響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以及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盜汗。

生理性盜汗

小兒時期,皮膚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較多,毛細血管豐富,新陳代謝旺盛,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活動時容易出汗。若小兒在入睡前活動 過多,機體內的各臟器功能代謝活躍,可使機體產熱增加,在睡眠時,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熱。其次,睡前進食可使胃腸蠕動增強,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隨之增加,這可造成小兒入睡后出汗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時之內。此外,若室內溫度過高,或被子蓋的過厚,或使用電熱毯時,均可引起睡眠時出大汗。

病理性盜汗

有些小兒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為主,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好比打開了汗腺的“水龍頭”,這種情況在佝僂病患兒中尤其多見。但盜汗并非是佝僂病特有的表現,應根據小兒的喂養情況,室外活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還要查血鈣、血磷及腕骨X線攝片等,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

此外,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征、低血糖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心內膜炎等疾病以及術后體虛、精神緊張、心理壓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盜汗。但大部分盜汗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致。更年期盜汗是常見現象,以西醫論點解釋的話是由于更年期來臨,使內分泌和植物神經功能出現障礙導致。而中醫方面則解釋為,陰虛內熱、虛陽上亢、津液不固所致。雖說更年期盜汗是正常現象,但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話,還是需要治療的。

盜汗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1、盜汗的檢查方法

必要時作X線胸部攝片,痰涂片找抗酸桿菌以及作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礎代謝等檢查以排除肺癆、風濕痹、甲亢等。

2、盜汗的診斷鑒別方法

2.1、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2、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為盜汗。

盜汗的危害

盜汗的危害絕對比你想象的要嚴重,它被證實與以下幾種疾病有關。

1、甲亢

由于甲狀腺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甲狀腺素,代謝率增高,表現為神經興奮性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可出現怕熱、多汗,也有夜間盜汗者。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謝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3、結核

盜汗是結核病中毒症狀之一,是由于結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謝產物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結果。

4、腫瘤

盜汗也是腫瘤病人的常見症狀之一。

5、其它

此外,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征、低血糖症、系統性紅斑狼瘡、心內膜炎等疾病以及術后體虛、精神緊張、心理壓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盜汗。但大部分盜汗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其發病機制主要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所致。

盜汗的防治方法

1、盜汗的預防方法

體質較弱的人,入春以后,應適時進行春季進補,多吃些滋陰補益的食物,如:大棗、黑豆、核桃、黑芝麻、血糯、桂圓等;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品;保持心情舒暢,生活規律。

2、盜汗的治療方法

對于病理性盜汗的小兒,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缺鈣引起的盜汗,應適當補充鈣、磷、維生素D等。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