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中風的概述

1、定義

腦中風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包括顱內和顱外動脈、靜脈及靜脈竇的疾病,但以動脈疾病為多見。

2、別稱

腦卒中,卒中

3、發病部位

顱腦、血液血管

4、傳染性

無傳染性

5、高發人群

中老年人、男性多見

6、科室

腦外科、血管外科

中風的典型症狀

1、中風的典型症狀

1.1、 一過性黑蒙或短暫的視物模糊:

所謂黑蒙,即突然出現眼前發黑,看不見東西,數秒鐘或數分鐘即恢復,或表現為短暫性視力障礙或視野缺損,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復,一般不留后遺症。黑蒙和視物模糊主要是大腦突然缺血的表現,有些患者還會伴有惡心、嘔吐、頭暈及意識障礙,被視為腦中風發生前的預兆。

1.2、哈欠連綿、疲倦無神:

可能是由于大腦血供相對不足時可能引起,若大腦動脈狹窄逐漸加重,呼吸中樞缺氧時,會表現為不自覺的連續哈欠、疲乏無力。

1.3、短暫的口齒不清或流涎症狀:

平素說話正常的人,突然說話不利索、流口水,就是中風跡象。

1.4、一過的持物不穩、偏側麻癱:

一側的肢體感覺異常、手腳不靈活、力量減小,不能穩定抓握。

1.5、突發的頭疼不止:

中風前的頭疼一般十分嚴重,常常伴有血壓升高,可用“頭疼欲裂”來形容。

2、中風的分類

腦中風包括缺血性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塞、腔隙性腦梗塞、腦栓塞)、出血性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腦病和血管性癡呆四大類。

中風的病因病機

腦中風或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疾病。造成腦中風的原因主要有:

1、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是腦中風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見的。

2、心臟病,是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血栓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

3、顱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腦膜、腦血管,或單獨侵犯腦血管引起腦動脈炎,如化膿性、結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風濕病等,均可引起腦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少數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6、代謝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與腦血管病關系密切。

7、各種外傷、中毒、腦瘤、腦腫瘤放射治療以后等,均可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

另外,氣溫變化,環境、情緒的改變,過度緊張、疲勞等也是腦中風的原因。吸煙、過度飲酒者中風發病率也會大大增加。

中風的檢查診斷鑒別方法

腦脊液、眼底檢查及頭顱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風的準確診斷。早期頭顱CT檢查有助于鑒別中風屬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還可以區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風必須的首要檢查。具體標準:

1、缺血性中風:常于安靜狀態下發病,發病急驟,多數無明顯頭痛、嘔吐等先兆症狀;有頸動脈系統或(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症狀和體征;腦血管造影檢查顯示不同部位腦動脈狹窄、閉塞或扭曲。造影攝片時應將頸部包含在內;急性腦缺血性中風發作24-48小時后,頭部CT可顯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檢查提示動脈系統的狹窄和閉塞;局部腦血流測定,可提示局部腦缺血病變。

2、出血性中風:既往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突然出現意識障礙和偏癱;CT表現為高密度影區,出血可破入腦室。臨床上根據患者意識清醒與否、是否昏迷、偏癱程度等將出血性中風分為三級。

中風的并發症

1、肺炎

中風患者腦部病變可導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亂,肺水腫淤血,較長時間不翻身,會導致肺部分泌物墜積;以及嘔吐物誤吸入氣管等,都會促使肺炎發生。

2、褥瘡

由于中風患者癱瘓肢體活動受限,骨頭隆起部位容易受壓,局部皮膚血液循環與營養障礙,容易發生褥瘡,尤其是腰背部、尾骨和腳踝等經常發生摩擦的部位。

3、消化道出血

中風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多見于發病后1周,半數以上出血來自胃部,其次為食管,表現為嘔血或黑便。

4、呼吸困難

發生昏迷的中風患者容易出現呼吸呈快、淺、弱及不規則,或呈嘆氣樣呼吸、呼吸暫停,說明病情比較嚴重。中風的急性期還容易發生中樞性呃逆,這也是病情嚴重的征象。

5、排泄異常

輕型中風腦出血患者常因不習慣臥位排便,而出現體位性尿潴留或大便干結。中風嚴重的患者當病變波及半球運動中樞時,常出現尿頻及膀胱內壓增高。第三腦室受到刺激,往往會出現直腸活動性增強,導致高度排便亢進,患者便意頻繁,但每次排便量較少。

中風的防治方案

1、中風的預防方法

在平時,如果大家有高血壓疾病的話,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這樣對疾病的預防有很大的幫助,進而有效控制高血壓病情的發展,這是預防中風的一個中心環節。老年人應定期進行血壓、心電圖、血脂、血糖的檢查,如果發現異常,就應治療。

2、中風的治療方法

西藥治療、中藥治療、針灸治療。

關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