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了草藥癢正常嗎
敷了草藥癢正常嗎
1、敷了草藥癢正常嗎
敷了草藥癢正常,藥物會對皮膚產生一定的刺激,甚至引起過敏。
在我國,中醫中藥源遠流長,各種中草藥及其制劑應用廣泛。起初人們不是很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但隨著中醫藥的不斷推廣,中藥的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率也有所升高。
常見的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有三七、天花粉、水蛭、灰葉鐵線蓮、乳香、沒藥、鴉膽子、雷公藤、番瀉葉、蜈蚣、金銀花、黃芩、連翹、梔子、地龍等為臨床高致敏中藥材,且梔子、魚腥草、板藍根等是導致過敏性休克發生的高風險藥材。而中藥中的谷甾醇、綠原酸、棕櫚酸等成分與中藥過敏反應的發生高度相關。
2、敷藥的基本制法
傳統的敷藥多采用新鮮藥材或臨症配方,添加溶劑或不加溶劑,搗擂后外敷。
現代多制成成藥使用。其中有代表性的為糊劑:通常是將藥物粉成細粉,或按藥物所含有效成份的性質,以適宜的方法制備成浸膏,再碎成粉;然后與基質攪拌均勻,調成糊狀即得。根據賦形劑的不同,可分為水性糊劑和油性糊劑兩類。
3、敷藥的操作方法
敷藥局部作清潔處理。
新鮮中草藥須切碎、搗爛,平攤于棉墊上。藥末經清水或醋、蜜等調制成糊狀,平攤于棉墊或紗布上,并在藥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紙或紗布。
將藥物敷于患處,用膠布或繃帶固定。
外敷中藥治百病的方法有哪些
1、足穴藥敷療法
眩暈:獨頭蒜20g、土豆去皮20g,共搗為泥狀貼于涌泉穴。
腹脹:以菜菔子30g浸于黃酒中取出涂擦隱白穴。
小兒驚風:以牙皂20g、朱砂10g、研末,以此藥末蘸姜汁擦丘墟穴。
嘔吐、腹痛: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各10g,以此搗汁后,涂抹于太白穴。
頭痛:以胡椒3g,研末,酒調涂于京骨穴。
鼻炎:黃柏9g、生地12g、黃酒適量,同搗,涂患兒足底涌泉穴。
2、手、足心藥敷療法
鼻炎:生地12g、樟腦2g,共搗,敷于兩手心,紗布包好,24小時換藥一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
口瘡:吳茱萸9g,為末,醋調涂于足心。
關節炎:生田螺搗爛,敷在兩腳心,覺有涼氣從腳底部傳出即安。若敷丹田亦利小便。
高血壓:吳茱萸46g,硫磺、面粉各16g研末拌勻,酒炒熱,男左女右包足心。
小便不利:大蒜1頭,鹽60g,山梔子6g,共為末,加水調敷腳心。
腎炎水腫:生姜30g,豆豉9g,食鹽6g,連須大蔥(帶泥)30g~80g,共搗做餅,烘熱貼在腳心。
小兒遺尿:黑牽牛3g為末,水調,敷足心即止。
敷藥的禁忌症與注意事項
1、禁忌證
皮膚過敏,易起血疹、水泡的患者,慎用外敷療法。
2、注意事項
根據病情,確定用外敷療法作主要治療還是作為輔助治療。
注意調好藥物干濕程度,以既不易流脫,又可以粘著為適當。若藥物變干,則應隨時更換,或加調和劑調勻后再敷上。
敷藥的溫度要適當,一般治寒證宜熱(注意小心不要燙傷皮膚),治熱證宜涼。
在穴位敷藥時,要盡量對準穴位。
如果敷藥后出現血疹、水泡等,則應洗去藥物,暫停外敷,并注意保持皮膚清潔,以防感染。若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去積水,再涂上龍膽紫藥水,蓋上消毒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