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和特点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和特点
1、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和特点
虽然病因不同,但休克的共同特征是有效循环量不足,导致组织低灌注状态,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液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脏器功能障碍和细胞的代谢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因此,休克的发病规律一般是从代偿性组织灌注减少发展到微循环衰竭,最后导致细胞死亡。所以临床上分为休克早期也是代偿期,中期也称为淤滞期,晚期称为难治期,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和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弱,全身无力,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休克初期机体处于全身代偿动员阶段。微循环小血管都持续痉挛,其中主要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显著增加。同时,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内血流速度变慢,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微循环灌流量大大减少。
2、造成休克的原因
2.1、失血性休克: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2.2、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特别是在伴有一定量出血时常引起休克,称为创伤性休克。
2.3、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在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休克中,细菌的内毒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故亦称内毒素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
2.4、心源性休克: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等常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2.5、过敏性休克:给某些有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6、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等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3、休克的诊断
3.1、早期诊断
当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亢进征象时,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早期症状诊断包括:
3.1.1、血压升高而脉压差减少。
3.1.2、心率增快、口渴、皮肤潮湿、黏膜发白、肢端发凉。
3.1.3、皮肤静脉萎陷、尿量减少(25~30ml/L)。
3.2、诊断标准
3.2.1、有诱发休克的原因,有意识障碍。
3.2.2、脉搏细速,超过100次/分钟或不能触知。
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法
1、休克紧急处理:包括积极处理引起休克的原发伤、病。如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保证呼吸道通畅等。及早建立静脉通道,并用药物维持血压。早期予以鼻管或面罩吸氧。注意保温。
2、若出现轻度头昏,可搀扶着走一定时间,不适的感觉就会消失。稍重的没有走动能力的,可让患者平躺,衣领松开,头部略放低,然后抬高患者下肢作轻微的抖动,患者症状马上得到缓解。
3、严重感染病人,应及时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
4、必须充分做好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同时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休克病人的护理要点
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经诊断为休克的病例应立即做好输液准备,建立静脉通路,以确保迅速、有效的补充循环血量,输液常需从两条静脉通路同时输入:一条静脉快速输液,另一条静脉循环滴注各类抗休克需控制滴数的药物。如病情不好转可进行静脉切开加后输液,快速纠正休克。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包括义齿)
根据病情常规吸氧(鼻导吸氧氧流量为3~5l/min,面罩吸氧氧流量5~10l/min),间歇吸痰,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加强心脏收缩力,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3、采用去枕平卧
头稍偏向一侧,将下肢适当抬高(角度10°~30°)有利于静脉回流。
4、消除休克的致病因素
如过敏性休克,应避免致敏性药物的再次接触,远离致敏原。对于内脏大出血,穿孔要及时治疗去除病因,否则所有抗休克措施很难起效。
5、病情观察要仔细、准确做好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及时禀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