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象檢查的正常值

血象檢查的正常值

1、血象檢查的正常值

白細胞計數(WBC)(參考值:4~10),(單位:10^9/L)

紅細胞計數(RBC)(參考值:3.5~5.5),(單位:10^12/L)

血紅蛋白濃度(HB)(參考值:120~160),(單位:g/L)

紅細胞壓積(HCT)(參考值:40~48),(單位:%)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參考值:80~97),(單位:fL)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參考值:26.5~33.5),(單位: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參考值:300~360),(單位:g/L)

血小板計數(PLT)(參考值:100~300),(單位:10^9/L)

淋巴細胞比值(LY%)(參考值:17~48),(單位:%)

單核細胞比例(MONO%)(參考值:4-10),(單位:%)

中性粒細胞比例(NEUT%)(參考值:43~76),(單位:%)

淋巴細胞計數(LY)(參考值:0.8~4.0),(單位:10^9/L)

單核細胞計數(MONO)(參考值:0.3~0.8),(單位:10^9/L)

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參考值:1.2~6.8),(單位:10^9/L)

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參考值:11~14.5),(單位:%)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參考值:9~18),(單位:%)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參考值:7.4~12.5),(單位:fL)

大血小板比例(P-LCR)(參考值:10~50),(單位:%)

2、基本概念

所謂血象是指血液的一般檢驗(以往稱為血常規檢查bloodroutineexamination)的結果,是指對外周血中血液細胞數量和質量的化驗檢查。包括: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測定(Hb),白細胞計數(WBC)及白細胞分類計數(differentialcount,DC)。在進行白細胞分類計數時,還必須同時注意觀察血涂片中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形態有無異常;某些情況下還應注意有無寄生蟲(如瘧原蟲,微絲蚴)等。

血液檢驗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這三個系統與血漿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動于人體的循環系統中,參與機體的代謝及每一項功能活動,因此血液對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調節以及人體的內外環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組織或器官的病變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因而血液學分析及其結果對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幫助。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驗(目前稱血液學分析)。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檢測并打印出20多項結果。不過,這些結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縮寫名稱報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結果只有檢驗醫學的專業書籍才有介紹,所以患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3、基本判斷

醫生根據血象可以對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斷。例如,白細胞數目增高常見于感染、應激(如手術、創傷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時合并中性粒細胞比例或數目增多,多是細菌性感染;白細胞減低常見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各種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異常增生症、骨髓纖維化等);嗜酸細胞增多則常見于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過敏、自身免疫病和腫瘤,而嗜酸細胞減少常常是傷寒的表現。

男性血紅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即可診斷為貧血,再結合其他指標可以判斷貧血的性質。血小板是引起血液凝固的血細胞,其數目增多和減少對于診斷都很有價值。由于血細胞計數多是在自動化計數儀上進行的,不能判斷血細胞形態,因此,有時必須結合血涂片檢查來解讀血象結果。

4、為什么要復檢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原理雖有不同,但它的各種項目的閾值是人設定的,而且是固定的,可是病人血細胞變化是千姿百態,有部分細胞難以識別或認錯干擾其它細胞計數,如有核紅細胞可影響白細胞計數;細胞碎片、血小板聚集可影響血小板計數等。尤其是白細胞形態學分類與血細胞分析儀的白細胞分類有本質上的不同,三分類僅僅是根據細胞大小來分而己,即使先進的五分類也與形態學也有很大差異,又如中性粒細胞毒性病變、變異淋巴細胞、瘧原蟲等臨床需要的指標無法顯示;有的幼稚細胞、有核紅細胞也不能區分;各參數之間有時還存在互相干擾。總之,血細胞分析儀的結果僅僅是屬于過篩而己,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鏡檢。

關聯內容